八月的清晨,在海拔1000多米的武隆区凤来镇高寿村,百余亩连片梯田里的有机水稻正进入灌浆期,朝晖沐浴下,呈现出勃勃生机,丰收在望。时节虽已进入初秋,但阳光依然酷烈,基地负责人张旭行走在田埂上例行巡田,不时蹲下身子仔细察看稻穗长势情况,很快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襟,但他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以前这片地大多闲置着,村民耕种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村民也没什么收益,现在农田改造后,由返乡创业人员张旭统一承包种植水稻,现在不但粮食产量高了,这片地也成了农户增收致富的‘香饽饽’,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高寿村工作人员说道。
3年前,怀揣着对故土的深情与梦想的火种,张旭离开喧嚣的都市,毅然踏上归途,在这片被阳光亲吻、雨露滋润的土地上,他不仅播种了希望的种子,更赋予了稻米以生命的奇迹——“高福寿米”,一个承载着健康与长寿愿景的大米品牌,在他的精心培育下熠熠生辉。如今,“高福寿米”已不仅仅是一个品牌,它成为了一个故事,一段传奇,讲述着一位追梦人如何以智慧与汗水,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让大山深处的瑰宝走出崇山峻岭……
放弃高薪,回乡耕耘梦想
在西南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的7年里,“80后”张旭的名字与金融行业紧密相连,他的职业生涯如同一条稳步上升的曲线,年薪峰值时更是达到了50万元。然而,这位来自武隆凤来镇高寿村的青年,心中始终萦绕着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愁。
随着岁月的流逝,张旭对家乡的思念愈发浓厚。每当节假日归乡,目睹村庄里年轻人日渐稀少、土地大片闲置的景象,他的心便被深深触动。这份痛楚,逐渐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愿望——回乡创业,为家乡注入新的生机。
2021年,一个看似平凡却意义重大的决定在张旭心中落定。他毅然放弃了城里的高薪工作,踏上了归乡的路途。这一举动,不仅是对个人职业规划的一次重大调整,更是对家乡深情厚谊的深刻体现。“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的产业发展起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流。”张旭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与期待。
然而,张旭的决定并非没有阻力。在亲朋好友眼中,他原本拥有的是一份体面又收入高的城市工作,如今却选择回到农村“自讨苦吃”,这样的转变让人难以理解。“为什么要在城里安了家,还要回去种地呢?”这样的疑问声此起彼伏。
面对质疑,张旭显得格外平静与理解。“我能够体会到家人的担忧和不解。”他坦言道,“但我知道,农业虽然需要从头开始,但也有着无限的可能。而且,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我们村子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我相信,返乡创业不仅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追求,更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坚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深耕高山水稻,引领产业振兴
高寿村是大娄山余脉的一个村落,安处于武隆西部凤来镇的大山坡上,是个“鸡鸣三县”的边地,海拔逾千米,是由原来的高寿、福寿两个村合并而来的,因村民普遍长寿而闻名遐迩,正积极培育“高福寿”的文化品牌。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产物的积累,病虫害稀少,是种植高山水稻的理想之地。
面对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张旭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流转200余亩撂荒多年的土地,致力于种植高品质的水稻,打造独具特色的高山稻米产业。这一举措,在起初并未得到村民们的普遍理解与支持,尤其是当他放弃城市高薪工作回归乡村的消息传开后,更是引发了诸多议论与不解。
然而,张旭并未因此退缩,他深知成功的道路从不会一帆风顺。为了提升水稻的品质,他积极参加武隆区农广校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粮油种植培训班,学习水稻种植先进技术。他遍访各地,从丰都县栗子乡到酉阳县花田乡,凡是有名的高山水稻产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同时,他也积极向村里的种粮老手求教,不断汲取经验,优化种植技术。
水稻种植中,严格按照“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忌脱水过早”等要求进行管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辛勤耕耘,张旭种植的水稻终于迎来了丰收。这200多亩核心产区的高山稻米不仅为他个人带来了60万元的丰厚收入,更为村民流转土地带来了超过10万元的额外增收。这一成绩,不仅证明了张旭的选择是正确的,也彻底改变了村民们对他的看法。
虽然张旭水稻种植取得了成功,但是他仔细盘算后,发现种植效益依然较低,因为高寿村的土地大多是“补丁地”“巴掌田”,大型机械作业难,农田设施不配套,种植费时费工,投入成本较高,而利润很低。
如何摆脱水稻种植不挣钱的困境,张旭苦苦思索并努力寻找出路。他了解到市里正在大力推进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提升行动。张旭看到了希望,紧紧抓住这一机遇。随后他在凤来镇、高寿村的支持下,积极申报高寿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并成功获批。2023年,张旭流转的200多亩土地顺利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按照“坡改梯”模式,将零散的斜坡土地打造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稳产高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高标准农田,为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高效化灌溉铺平了道路。
良田遇上良种,才能多产优质稻米。张旭在凤来镇农技专家的指导下,引种了具有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的超级稻品种“宜香优2115”。张旭深知,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力引擎。依托重庆市农科院、武隆区农业农村委的技术支撑,水稻种植基地建立的远程虫情情报系统和远程气象监测站,能实时采集到田间数据,让张旭有了“天眼”,能预知天气、即时监测土壤墒情和虫害信息,同时大力推广应用测土配方精准施肥、绿色防控病虫草害等一批新技术。
“今年是这片田地高标准改造后种植水稻的第一年,没想到水稻长得这么好,过去的‘蹩脚地’成了现在的高产高效田。”谈及这片充满希望的稻田,张旭不禁感慨。
扩大规模,打造自有品牌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主动加入到高山稻米的种植行列中来。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0名村民投身于这一产业之中,共同为打造高寿村的高山稻米品牌贡献力量。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张旭的示范引领下,高寿村还吸引了7位年轻人返乡创业,种植基地的规模逐渐扩展到近2000亩,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张旭深知,要想让高寿村的特色农产品走得更远,就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他积极申请绿色有机认证,创建“高福寿”大米品牌,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他还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
如今,高寿村的高山大米已经远销山东等地,每千克售价高达16元。农忙时节,30多位村民一起在田里忙碌着,他们的辛勤付出换来了可观的收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每天还能拿到100多元的工资呢!”村民邱红素满脸笑意地说。
对于未来,张旭有着更加宏伟的蓝图。他将从水稻育苗、插秧、田间管理,到收割、烘干和仓储等关键环节,打造先进有机农业技术应用示范场景,让水稻长势遥感监测与精确施肥、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等一批新技术得到落地应用,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同时,他还将探索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多元化发展模式,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高福寿米’一定能够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张旭满怀信心地说。
张旭的创业故事,是高寿村乃至整个武陵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敢于梦想、勇于坚持、善于拼搏,就一定能够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