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持人:今年1月,中央发布2015年一号文件。在这份全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再次聚焦“三农”。这是“一号文件”连续第12年聚焦“三农”。 在此文件的统领下,我们国家今年又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措施,为农业发展、农村建设以及农民的生活提供了起点更高、视角更新、落点更加具体的保障。近段时间,我们的节目一直在关注今年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那今天的时间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农业部政策法规司的杨春华处长,现在杨处长已经来到了演播室,我们欢迎杨处长!
嘉宾:主持人你好,听众朋友、农民朋友们大家好!
2、主持人:杨处长,非常高兴您能来做客我们的节目。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一个重要产业,国家也非常重视“三农”问题。2015年,国家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请您介绍一下这些政策措施出台的背景和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的形势。
嘉宾:我们常讲,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近些年,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我们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和及时处理各种矛盾问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保持稳定发展,掌握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这几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较好势头,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发挥了经济发展压舱石和稳定器的重要作用。突出的表现有:粮食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2014年总产达到12142亿斤,实现了“十一连增”,今年夏粮再次丰收。农民收入实现历史性跨越。201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892元,连续五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13年来首次降到3:1以内。农村改革进入历史性新阶段。以土地制度、经营制度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全面深入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稳步开展,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发展壮大,截至2014年底,全国家庭农场总数超过87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128万家,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的比例超过45%;农村土地流转率约30%。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加快发展。上述成就,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业农村发展已经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
但我们也应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比如:对农产品供给提出新要求。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结构的变化非常明显,从品种结构看,水稻、小麦等粮食类产品消费比较稳定,肉类、蔬菜、水产品、水果以及奶制品等附加值高的产品需求日益旺盛。从质量水平看,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表现出差异化分层态势,但总体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都越来越高。国际经验表明,当恩格尔系数降至40%以下时,人们对食品营养、安全卫生水平的要求更迫切,而2013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已分别达到35.0%和37.7%。从今后农产品消费趋势看,人们对优质、营养、安全农产品的消费意愿明显增强,个性化的、有品牌的、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会越来越旺盛,这就对农产品的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农业现代化提出新要求。全面小康是“四化同步”的小康。环顾当今世界,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也高,而那些农业落后、农民贫困的国家,没有一个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因此,农业现代化的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虽然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农业现代化进程还远远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和短板。当前,“四化”发展不同步,不仅影响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发展,也削弱了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战略,需要尽早补齐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避免拖整个国家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的后腿。而补齐农业短板、夯实农业基础,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适应新的形势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3、主持人: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我们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从无到有,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年国家对农业补贴政策作出了比较大的调整,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嘉宾:大家知道,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财力增长,我国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不断增强,农业补贴资金逐年增加,去年中央财政对农民“四补贴”资金大约1800亿元,为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十一连快”提供了重要支撑。但随着形势发展,政策的持续性也面临新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对农业补贴政策做出必要的调整完善,在继续增加补贴总量的同时,进一步增强补贴的指向性、精准性,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从我国国情和农情出发,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完善的基本方向是:稳定存量,调整增量,完善办法。经国务院同意,决定从2015年调整完善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核心内容是:在全国范围内调整20%的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根据当前化肥和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的情况,各省要从中央财政提前下达的农资综合补贴中调整20%的资金,加上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统筹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对象为主要粮食作物的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者,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体现“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
改革意见提出,要坚持因地制宜、简便易行、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支持方式,促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支持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通过农业信贷担保的方式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着力解决新型经营主体在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各地尤其是粮食主产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动形成全国性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逐步建成覆盖粮食主产区及主要农业大县的农业信贷担保网络,强化银担合作机制,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也可以采取贷款贴息、现金直补、重大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等方式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贷款利息给予适当补助(不超过贷款利息的50%)。现金直补要与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或技术推广服务面积挂钩,单户补贴要设置合理的补贴规模上限,防止“垒大户”。对重大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可以采取“先服务后补助”、提供物化补助等方式。
4、主持人:刚刚杨处长向我们介绍了2015年农业补贴政策改革情况,让我们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把握。大家知道,价格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指挥棒”。那么,今年的农产品价格政策又有哪些新的变化呢?
嘉宾:新世纪以来,我国进一步放开了农产品市场和价格,从2003年开始,陆续对小麦、水稻、玉米等重要粮食品种实施了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对于稳定粮食市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粮食价格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生产成本持续大幅上升,越来越多的大宗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政策性收储压力增加,财政负担日益沉重,改革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势在必行。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目标价格的核心是按照市场定价,实行价补分离,即价格低时补生产者,价格高时补低收入消费者。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目标价格改革坚持“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先易后难、平稳过渡”的原则,稳步推进。这项工作由发改委、财政部牵头,农业部配合做好相关工作。新疆从2014年开始实行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从试点情况看,这项改革总体上是成功的,初步建立了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保障了棉农基本收益,减轻了财政负担,提高了下游加工企业的发展活力。由于这项改革处于试点阶段,又比较复杂,操作办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2015年国家继续在新疆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综合考虑棉花生产成本收益、市场供求等因素,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15年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水平为每吨19100元。由于取消了棉花临储政策,对试点地区之外的农产品生产会受到一定影响,需要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目前,种植结构调整任务比较重的是内地棉区,需要适应棉花市场变化和政策调整的新形势,稳定提高优势产区生产,调减低产、分散、多灾棉区,有水源的优先改种水稻,无水源的开展多种经营,改种玉米、大豆、蔬果、红薯等。同时,为保护农民利益,防止“谷贱伤农”,今年国家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格每50公斤118元,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50公斤135元、138元和155元,保持2014年水平不变。下一步,应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积极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积累改革经验,为深化农产品价格改革做好政策储备。
5.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杨处长做客我们的节目,就2015年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给我们大家所做的一个详细的介绍。好的,再次感谢杨处长,谢谢!
嘉宾: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希望这次交流能对大家了解国家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所帮助,也希望广大农民朋友在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下,经过一年辛勤的劳动,收获又一个丰收的秋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