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持人:晚上好,听众朋友!欢迎您收听《乡村大讲堂》,我是关常。
众所周知,农药对控制农作物生物灾害, 保障农作物安全生长、高产稳产, 降低农业劳动强度有着重要作用。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我国使用的农药品种逐年增多, 农药年使用量也达到了40万吨以上。但是, 农药是一把“双刃剑”,既对农业生产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又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 可能会使人畜中毒或死亡,对农作物造成药害、减产,对农产品、环境造成污染,杀灭有益生物,破坏生态平衡。
为了安全有效地使用农药, 我国政府加大了农药管理工作的力度, 制定了有关法规, 也加强了农药使用技术的推广工作。按照农药的有关使用规定和技术要求, 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 就会避免对人类生命健康、农业生产和环境造成危害。
2.主持人:在今天的讲堂节目时间里,我们为听众朋友们介绍节约农药技术,做客我们讲堂的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郭荣推广研究员。郭老师,您好!
专家: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3.主持人:农药我们都不陌生,在日常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节目的开始,我们请郭老师先来介绍一下农药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有哪些?
专家: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控制危害农林作物及其产品的害虫、螨类、病菌、杂草、线虫、鼠类等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农药用途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包括昆虫、蜱、螨)、草、鼠、软体动物等有害生物;(2) 预防、消灭或者控制仓储病、虫、鼠等有害生物;(3) 调节植物、昆虫生长;(4)用于农业、林业产品防腐或者保鲜;(5)在生活场所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蚊、蝇、鼠和其他有害生物,衣物、文物、图书等的防蛀;(6)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河流堤坝、铁路、机场、建筑物和其他场所的有害生物。
4.主持人:看来在日常农业生产中,农药用途还是很广泛的,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同样也是农药使用大国,目前我国农药应用的现状如何?
专家: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我国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在我国,已获得农药登记的品种有630个,制剂2.77万个,农药使用量每年90多万吨(制剂量),其中杀虫杀螨剂43万多吨,杀菌剂17万吨,除草剂30万吨,生长调节剂约1万吨,杀鼠剂约1万吨。由此可见,在农药结构方面,我国以杀虫剂用量最多,其次是除草剂和杀菌剂。在应用的作物范围方面,使用农药总量最多的是水稻,其次是小麦、玉米、蔬菜、棉花。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病虫草鼠害发生和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农药使用水平极不平衡,品种和使用量有很大差异,全国农药制剂用量平均为每年每公顷2公斤,与当地农业生产水平、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呈现出从西到东、从北到南逐渐递增的分布特征。
5.主持人: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为听众朋友们介绍认识节约农药技术,做客我们讲堂的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郭荣处长。在刚才的节目时间里,郭处长介绍了农药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以及目前我国农药应用的现状。大家都知道农药在消灭病虫害的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国家提倡节约合理使用农药。那么,节约使用农药有哪些意义呢?
专家:农药在有效控制农林有害生物危害,保证人类食品安全,防治各类疾病媒介生物,保护人类和畜禽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也应该认识到,农药象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人畜健康和安全等负面影响。农药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杀伤天敌和有益生物,破坏生态环境,自然控害能力丧失,病虫害再增猖獗,污染水源、大气和土壤,对人类造成毒害,包括急性中毒和致癌、致畸、致突变等慢性毒性,危害家禽家畜安全,农产品残留超标、品质下降等等。大量使用农药,还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一方面投入品增加,成本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农药用量多,农产品品质下降,销售价格降低,农林生产效益降低。因此,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的负面影响,合理使用农药,尽量采取其他替代技术措施,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节本增效,提高农林生产效益。
6.主持人:刚才我们了解了农药节约使用的意义,高效、使用简便、成本较低、速效、适用范围广,在有效控制农林有害生物危害,保证人类食品安全,防治各类疾病媒介生物,保护人类和畜禽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的负面影响,合理使用农药,下面请郭老师为我们介绍一下世界上节药技术的发展趋势。
专家:美国学者蕾切尔·卡逊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轰动全球,在国际上首次掀起了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争论,引起了各国对农药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等一系列安全问题的严重关注,是人类使用农药对抗生物灾害、环境保护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此后,DDT、六六六、艾氏剂、狄氏剂等一批高环境风险的有机氯类农药被广泛禁用。随着人们对环境、健康和安全的重视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的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减少农药使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人们在生物灾害的防治上更加重视可持续地治理,运用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PM)措施,将病虫草鼠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内(经济阈值)。
目前,世界各国采取了各种措施,推动减少使用农药。在政策措施上,一些国家实行了严格的农药审批制度,对投入生产和使用的农药品种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环境、毒性评价,对高毒性、高残留和杀伤天敌的高风险、高污染农药品种增加税收调控,或实行严格的限制或禁用政策,对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措施以及“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实行补贴政策,鼓励生产者使用非化学防治措施。
在技术措施上,人们摈弃了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滥用农药、过量使用农药的习惯,各国普遍推行“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PM)”策略,协调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尤其是广泛利用天敌、昆虫信息素、微生物农药等生物技术措施来控制病虫草鼠害,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当一些有害生物出现严重危害时,为了确保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不得不使用农药时,通常采取“理智”、“慎重”的策略,将农药作为最后的选择,即:以单一靶标病虫为导向选择农药品种,避免使用广谱性农药品种,每种农药每生长季仅使用1~2次,避免产生抗药性;在选择农药品种时,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专一性环境友好型农药,限制使用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等广谱农药品种,严格遵守经济阈值(防治指标),提倡推迟用药。
实行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PM),减少使用农药的另一个重要内涵,就是生态和农民能力的开发,重视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生产者对农业生产过程和病虫害防治决策的参与程度,提高自主决策能力,将传统的追求高产为主,转变为提高收益和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治理及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减少使用农药,世界多国化学农药使用量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而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措施的应用面积在不断增加,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每季农药使用次数由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平均10多次减少到现在的1-2次,而所用农药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生物农药占农药使用量的60%左右,农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都大大提高,生态平衡,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7.主持人: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为听众朋友们介绍节约农药技术,做客我们讲堂的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郭荣推广研究员。在刚才的节目时间里,郭老师介绍了农药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以及目前我国农药应用的现状,并就节约使用农药的意义及节药技术的发展趋做了全面的分析。说到这呀,农民朋友们可能会问了,农业生产中有哪些高效合理使用农药的技术?
专家:使用农药防治病虫草鼠害,要力求用最少量的农药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在生产上,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减少农药的使用,一方面是通过采取替代措施和合理用药,直接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和用量,即绝对量的减少;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农药的药效和利用率,来达到节约农药的目的。
8.主持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采取替代措施和合理用药,直接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和用量,即绝对量的减少;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农药的药效和利用率,来达到节约农药的目的。那请郭处长先来说第一个方面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哪些措施直接减少农药的使用呢?
专家:农业生产中减少农药使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实现:
(一)选用高效药剂品种
一种农药不是对所有的病虫害都有效,针对某种病虫害,即使有作用的药剂,其防治效果也有很大差异,在同样的条件下,有的品种防治效果高,有的品种则效果较差。因此,选择农药品种时,要针对靶标病虫,选择高效、速效、持效的药剂品种。由于高效药剂单位面积用量少,有的品种每亩只需要1-2克(有效成分)就可以到达理想的防治效果,速效和持效药剂的作用速度快,效力持续时间较长,可以快速杀死病虫,并在作物上保持十几天甚至近1个月的杀伤效力,可以有效地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选用对症药剂品种
要根据作物、靶标对象的作用特点等多种因素选择农药,如根据害虫的形态特征,昆虫口器的不同使用农药的种类也不同,咀嚼式口器的害虫选用触杀剂或胃毒剂,刺吸式口器的害虫需要选用内吸剂;根据害虫为害方式,防治蛀茎类害虫应选用内吸剂或胃毒剂,食叶性害虫可以选用触杀剂或胃毒剂。防治害螨应选择杀螨剂,杀虫剂通常对螨类没有作用。防治病害时,也要根据病害的种类确定杀菌剂品种,细菌性病害要选用对细菌高效的品种,真菌性病害则要选用杀真菌剂,防治线虫要选择杀线虫剂,错误选用则没有效果,病毒病则要根据其传播途径选择抗病毒制剂以及对传毒媒介昆虫高效的杀虫剂协同使用。在生产中,比较简便的方法即按照说明书标注的防治对象、应用作物来选择农药品种,对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防治对象或应用作物,应尽量避免选用,防止药剂不对症或对作物产生药害。
(三)按标识剂量施用
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误区,认为用量越多效果越好,勾兑农药时,随意盲目加大剂量,有的简单从事,配药不用量具,数量不准,既浪费了农药,增加了防治成本,也不能获得超高效的作用,还污染了环境、大量杀伤天敌,导致病虫产生抗药性,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农药说明书上标明的用量是经过多年多地的室内和田间试验、示范得出的最高效、最经济剂量,生产者完全可以放心地按照说明书注明的剂量应用,按农药配制标准配比,从而获得满意的防治效果。
(四)轮换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
如果一种农药在一个生长季中使用多次就会诱发病虫产生抗药性,导致药效下降甚至完全失效。因此,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减缓产生抗药性,在一个生长季中,一种药剂或相同作用机理的药剂通常要求只使用1~2次,不能长期使用单一品种药剂。轮换用药是延缓抗药性产生的有效方法之一。轮换用药的品种应尽可能选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作用机理相同的药剂可产生交互抗性。一旦病虫对某种药剂产生了抗药性,应停用该药剂一段时间,待抗药性逐渐减退或消失后再恢复使用。
(五)减少施药用工投入
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选用适宜的高效率的施药器械,正确应用复配剂或混用农药,或者采取非化学防治措施,就可以减少防治成本和施药用工,从而达到节约农药、提高生产效益的目的。
9.主持人: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通过选用对症药剂品种、按标识剂量施用、轮换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减少施药用工投入几种方法。除此之外,在农业生产中有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提高农药药效和利用率来减少农药的使用,都有哪些方法呢?来听郭处长的介绍。
专家:提高农药药效和利用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选择正确的施药方法
正确的施药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农药施用量。通常,不同的病虫会发生在作物的不用部位,施药时要有针对性地将药液喷洒在病虫着生的部位或虫体上,提高药效。蚜虫、螨类通常在叶片的背面,喷药时要将药液喷到叶背。对蔬菜和棉花等垄作的作物喷洒农药时,要将喷头置于作物顶端,喷洒出的锥形雾滴罩在作物上,减少农药漂移污染。掌握正确的施药适期,也可以有效减少用药。不能见病虫就喷药或定期施药、打保险药,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根据病虫的防治指标(经济阈值)进行防治。提倡放宽防治指标,实行分类指导,可以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用量。喷水量也对药效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应按照正确的农药勾兑比例,用足喷水量,喷水量不足时,影响雾滴在作物上均匀分布,影响防治效果。
(二)局部施药技术
喷雾是最常用的施药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要根据病虫草鼠害的发生部位、危害特点,确定采取哪种施药方法。一般病虫只是分布和危害作物的某个器官或部位,或在田间呈现不均匀分布,这时采用局部施药方法,可以节省农药,减少防治用工,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常用的局部施药有:
1.涂抹法。利用内吸性农药在植株体内的向顶或向下传导特性,将药剂涂抹在植株茎干、嫩尖、生长点、发病部位上,防治果树、棉花、蔬菜、花卉等作物蚜虫、螨类、介壳虫、杂草等病虫,效果优于全田(株)喷雾。
2.注射法。防治果树、林木病虫害时,常常利用压力泵或自流将药液通过针管注入树体,使药液通过树体的输导系统均匀地分布到树体的各个部位,起到杀灭病虫的作用,尤其对一些蛀茎类害虫,效果更佳。
3.局部喷雾法。棉花蚜虫和叶螨发生初期,田间首先会出现中心危害株,此时,只需针对中心株喷洒农药实行挑治,就可以有效控制害虫,而不需要全田施药。
4. 毒饵法。是利用能引诱有害生物取食的饵料,加上一定比例的胃毒剂,混配成有毒饵料或毒土诱杀有害生物的施药方法。这种方法常在灭鼠、防治蚂蚁、蟑螂、地下害虫时采用。
(三)隐蔽施药技术
隐蔽施药技术采用内吸性药剂拌种、种子包衣、浸种、浸苗、沾根等方法,防治根部病虫害、土传病害、地下害虫、苗期病虫害,可有效减少作物苗期用药次数和使用量,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避免将农药暴露在大气中,降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有益生物的杀伤作用。
(四)农药混配技术
在作物的某一生长期出现多种病虫混合发生时,需要选用复配农药或混配用药,达到一次施药兼治多种病虫的省工节本目的。针对单一病虫,有时也需要选用复配剂或混用农药,提高防治效果。正确的混用农药,可以扩大防治对象或虫态,提高速效性或持效性,增加防治效果。如果混用不当,则可造成药效降低、药害风险增加、浪费农药的后果。混用农药应注意:一是,严格遵守农药说明书上有关混用的规定,不要与禁忌品种和物质混用。很多农药品种对碱性物质比较敏感,一些农药品种则对酸性物质敏感,不能随意混用;二是,不要为了加大有效作用成分剂量,而盲目将相同作用机理的药剂混用。一些农户在防治时,混用的药剂多达五、六种,其中甚至是具有相同有效成分或相同防治对象的药剂,浪费严重,增加药害风险和人畜生产性中毒的风险;三是,混用农药不可放置过久,应在田间现混现用,避免两种药剂间发生反应而降低药效或分解失效。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蔬菜病虫害“节药”型防治技术。
药剂防治是生产上控制蔬菜病虫害的主要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治虫成本,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是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l.合理轮作
轮作是预防、控制或减轻蔬菜某些病虫草害最为简便、经济、有效的措施,并有利于调节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协调利用土壤水分和养分。轮作周期一般为2~3年。
2.合理间作套种
把蔬菜与某些作物通过间作、套种或混种等形式合理搭配种植,往往可以控制或减轻某些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收到“不施农药,胜施农药”的效果。玉米与辣(青)椒间作,由于玉米的遮荫作用,辣椒日灼病和病毒病比单作田减少72%;玉米与青椒隔行种植,可使青椒病毒病减轻56.9%;玉米行内种黄瓜,可使黄瓜花叶病减少6l.6%;玉米间作白菜,由于田间气温比单作田降低0.5℃,地面温度降低2℃,可使白菜病毒病减少20%以上,白斑病减少l8%,白菜软腐病、霜霉病的发生也明显减轻;马铃薯与大蒜间作,可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受到抑制;冬瓜与番茄种在一起,可使番茄日烧病明显减轻;圆葱与胡萝卜(土人参)种在一起,它们各自发出的气味可以驱逐相互的害虫;大蒜行间栽白菜,可使白菜软腐病减少62.5%;白菜与韭菜间套作,可使白菜软腐病的危害明显减轻;甘蓝、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问种苗芭、西红柿或薄荷,后者放出的刺激性气味可使到十字花科蔬菜上产卵的菜白蝶避而远之;葡萄园里种黄瓜,可使葡萄褐斑病、霜霉病的发病率平均下降47.5%。
3.黄板诱杀
蚜虫、白粉虱等对黄色具有强烈趋性,可设置黄板诱杀成虫。方法是:将纤维板或硬纸板裁成l×0.2米的长条,涂成为橙皮黄色,再涂上一层粘油(用lo号机油加少许黄油调匀),每亩32~34块,置于行间,使黄板底部与植株顶端相平或略高。当蚜虫、粉虱等粘满板面时,需及时重涂粘油,一般可7~l0天重涂l次。
4.以肥治虫
尿素具有破坏昆虫几丁质的作用,用尿素、洗衣粉、水按4:l:400的比例混合配制而成的“洗尿合剂”,对为害蔬菜、花卉的蚜虫、菜青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具有良好防治效果;在菜青虫产卵期,用l~3%石灰水或l~3%过磷酸钙浸出液喷雾,一周内可避卵52%以上,第五天效果可达84%。
好,听众朋友,又到了节目结束的时候了,感谢今天专家的精彩介绍,同时也感谢听众朋友您的收听!如果对节目有什么意见或建议,需要了解节目相关资料、收听更多的节目,与我们在线交流互动,您可以登录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中国广播网,可以关注《乡村大讲堂》新浪微博,关注“中央农广校—乡村大讲堂”微信公众账号。同时欢迎您关注“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微信公众账号,了解更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服务内容。我们的通讯地址是: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农业部北区24号楼,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广播教育中心,邮政编码:100125,热线电话是:010-59196068转8008。欢迎您继续收听中国乡村之声的其他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