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持人:晚上好,听众朋友!欢迎您收听《乡村大讲堂》,我是关常。
众所周知,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的终极目标。而对病虫害进行持续控制,是农产品生产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对绿色农产品的生产重要性认识正在形成和强化。
随着各种新品种农产品、反季节农产品的种植,新的病虫还不断出现,防治难度越来越大,加大了化学农药的用量,农产品上残毒量明显增加,生态环境也相应恶化。为此,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农产品病虫害,一方面易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对人体健康形成一定危害,而通过一些非化学农药手段亦可有效地防治病虫害,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2.主持人:在今天的讲堂节目时间里,我们继续为听众朋友们介绍节约农药技术,做客我们讲堂的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郭荣推广研究员。郭老师,您好!
专家:您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3.主持人:在昨天的节目时间里,郭处长为我们介绍了农药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我国农药应用的现状、节约使用农药的意义、发展趋势,并强调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减少农药的使用,一方面是通过采取替代措施和合理用药,直接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和用量,即绝对量的减少;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农药的药效和利用率,来达到节约农药的目的。同时,针对这两种途径还还具体介绍了相应的方法。希望通过郭老师的介绍对农民朋友的农业生产会有所帮助。我们知道,非化学农药防治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大家都有应用,但没有清晰的认识,节目的开始,我们先来介绍一下非化学农药防治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应用情况。
专家:应用非化学防治措施替代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鼠害,是节约农药的最有效手段。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包括种植抗性品种,轮作,生态调控,协调管理水、肥、温、光等因素的健身栽培,农事操作压低或控制病虫种群数量等。
物理防治有很多种,如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昆虫信息素诱杀、食物气味诱杀、遮蔽、昆虫辐射不育、紫外线照射和高温消毒等,是利用害虫对特定的光波、颜色、气味或化合物的趋性来诱集、驱避、干扰交配等行为,达到减轻危害的目的。
生物防治是利用某些有益生物或生物代谢物来防治病虫草鼠害,主要包括以虫治虫、以虫治草、以菌治虫、治病、治草等。
当单一使用一项措施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时,生产上常会在作物的不同生育期,协调运用多项非化学防治措施,以求达到控制病虫种群量,减轻危害的目的。在综合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后,仍不能有效控制病虫危害时,才选择使用农药,这是节约农药最有效和最安全、环保的途径。
4.主持人:在今天的讲堂节目时间里,我们继续为听众朋友们介绍节约农药技术,做客我们讲堂的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郭荣推广研究员。在前面的节目时间里,为听众朋友们介绍了化学农药防治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应用情况,听众朋友应该有了大概的了解。对于每种害虫都有一种或几种天敌,能有效地抑制害虫的大量繁殖,这种抑制作用是生态系统反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这一生态学现象,可以建立新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平衡关系。农业生产中哪些自然天敌可以防治病虫害?
专家:在农田生态系统中,除了农作物外,还有大量的生物如杂草、昆虫、微生物、软体动物、哺乳动物等在作物的不同阶段与农作物共存,同时,还存在一类对有害生物相克或抑制的自然因子,通过寄生、捕食、致病、竞争等途径控制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减轻有害生物对农作物的危害,成为有害生物的自然天敌,如瓢虫、蜘蛛、寄生蜂、食蚜蝇、捕食螨、捕食蝽、青蛙、鸟类、猫、蛇等天敌就广泛存在于不同的作物生态系统中,对病虫草鼠害起到自然控制作用,使病虫草鼠危害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并不是病虫草鼠一发生就需要施用农药,当自然天敌可以控制病虫草鼠危害时,则无需使用农药。
5.主持人:当自然天敌可以控制病虫草鼠危害不用使用农药的时候,既经济,又环保,那对于这些害虫的自然天敌我们该如何进行保护呢?
专家:保护自然天敌的主要方法:一是,不捕捉青蛙、蛇、猫头鹰等天敌;二是,增加作物生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创造利于天敌繁殖、栖息和避难的场所,如在稻田田埂和周边保留杂草,保护蜘蛛和寄生蜂。作物生长季节采用寄生蜂增殖和助迁措施,采集有寄生蜂寄生的叶片置于网袋内放在田间,让羽化的寄生蜂从纱网袋内飞出寻找寄主寄生;三是,越冬越夏保护,在不利于寄生蜂繁殖生存的季节,采取增殖寄主、覆盖保暖及室内辅助越冬等措施提高天敌越冬越夏存活率;四是,种植蜜源植物人工增殖天敌,在田埂种植显花作物或杂草,或与作物间作套种蜜源植物,为天敌提供食料营养,提高天敌的寿命及寄生力;五是,减少用药或使用对天敌相对安全的药剂,合理使用杀虫剂,减少对天敌的杀伤作用。
6.主持人:在今天的讲堂节目时间里,我们继续为听众朋友们介绍节约农药技术,做客我们讲堂的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郭荣推广研究员。在上面的节目中我们介绍了哪些自然天敌可以防治病虫害和对它们如何进行保护。同时,种植业中人工释放天敌控制病虫害是一项应用十分广泛的技术,技术比较成熟的有哪些呢?
专家:人工释放天敌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生物防治措施,目前,技术比较成熟且应用广泛的有,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棉铃虫、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释放捕食螨防治果树、蔬菜、棉花害螨和蔬菜蓟马,释放瓢虫防治果树和蔬菜蚜虫,释放丽芽小蜂防治烟粉虱,释放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象,释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和天牛,释放肿腿小蜂防治天牛等。在鼠害防治方面,饲养家猫捕食老鼠,饲养驯化狐狸捕食鼢鼠。
7.主持人:我们知道赤眼蜂防治病虫害在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结合不同作物逐一进行说明。首先介绍一下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专家: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于玉米螟卵期人工释放赤眼蜂,使赤眼蜂产卵于玉米螟卵内,控制害虫种群数量,达到防治目的。
赤眼蜂释放时间:玉米螟产卵初期至卵盛期,或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的后10天为第一次放蜂期,间隔5~7天第二次放蜂,共放2~3次。
放蜂方法:放蜂量为每亩1.5万头,分2~3次释放,即第一次0.7万头,第二次0.8万头,或第一次0.4万头,第二次0.6万头,第三次0.5万头。每亩设1~3个放蜂点。放蜂时选择1株玉米,将蜂卡或盛有蜂卵的器具别在或挂在中部叶背的叶脉上。蜂卡释放前应保存在低温保温箱内,遇小雨时可以释放,遇大雨时应将蜂卡存放在冷凉的地方,切勿与农药放在一起。
赤眼蜂防治棉铃虫技术
黄河流域棉区和新疆棉区,从2代棉铃虫卵始盛期开始,每代棉铃虫发生期人工释放赤眼蜂3次,每次间隔5~7天,每代亩放蜂量1.2~1.4万头,每亩均匀放置5~8点。赤眼蜂开始羽化时(约5%左右的柞蚕卵上出现羽化孔),将蜂卡撕成小块,用中部棉叶反卷包住蜂卡,附着在其他叶片的背面,避免阳光直射,在早晨或傍晚释放,可减少田间60%左右的棉铃虫种群量。
8.主持人:赤眼蜂加病毒(生物导弹)防治玉米螟技术在我国南方上山区应用的比较广泛。
专家:释放赤眼蜂等卵寄生蜂时,利用寄生蜂在田间飞翔寻找寄主卵的特性,将昆虫病原病毒携带、传递到玉米螟卵块表面,使初孵幼虫感染病毒死亡,赤眼蜂既可直接寄生灭虫,又是病毒的传播媒介,具有双重的杀虫效果。该技术适宜我国南方山区、丘陵及水源缺乏地区玉米田玉米螟防治。
投放方法:二代玉米螟卵高峰期或卵始期至卵盛末期为最佳投“弹”时间。春玉米、夏玉米及秋播玉米中长势较好、叶片嫩绿的田块为重点防治对象田。投放时,将“生物导弹”产品挂在玉米叶片的主脉上,或摘取木枝条(每枝挂一枚)插在玉米地,每亩按15米等距离(距田边2米)施放4~5枚,净作玉米地每亩投放5枚,套作玉米地每亩投放4枚。
9.主持人:捕食蟎在防治病虫害在生产中应用的也比较多,效果也很好,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捕食蟎技术。
专家:捕食蟎技术是生产中一项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
利用胡瓜钝绥螨、巴氏钝绥螨、智利小植绥螨等益螨捕食柑橘、苹果、棉花、啤酒花、蔬菜等作物害螨、粉虱、介壳虫、蚜虫、蓟马等技术,是控制害螨等害虫的有效途径之一,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捕食螨释放方法:不同地区要根据本地害螨发生规律,在害螨发生初期进行释放。释放时间宜在傍晚或阴天进行,晴天应在下午4时后释放,阴天可全天释放,雨天或近期有大雨不可释放。释放捕食螨的地块应以害螨发生“中心株”为主,果树整袋挂置,其他作物可挂置或撒施,用量为50~70袋/亩,将装有捕食螨的缓释袋两侧旁各剪开一小口(约2~3厘米),用大头针或曲别针将缓释袋固定在果树和植株的中下部不被阳光直射的枝杈处。连年释放捕食螨的地块可视田间具体情况,减少释放次数和释放量。挂袋时若遇连续雨天,要在袋外包一层防雨塑料薄膜(不要全部封口),释放后30天内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剂。
人工释放捕食螨后,如果喷施农药,会杀灭益螨,难以起到控制害螨的作用,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冬季和早春清园,健身栽培,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果园生草,频振式杀虫灯、黄板、性诱剂诱杀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释放前15~20天对释放地块进行1~2次全面彻底的病虫害防治,防治其他病虫害的同时把害螨的虫口密度降到平均每叶2头以下,确保释放捕食螨后可以长时间不需进行化学防治,为捕食螨在田间的生长繁殖营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释放捕食螨前,在果园进行割草,迫使自然天敌迁移上树,以利捕食螨控制各种害螨与害虫。释放天敌后,在果园进行生草栽培或保留浅根性杂草,减少除草次数,创建有利于天敌栖息的环境条件。
10.主持人:丽芽小蜂在病虫害防治上应用也是很广泛的,特别是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上效果非常好。
专家:丽芽小蜂是寄生温室作物粉虱的寄生蜂,对保护地蔬菜、花卉烟粉虱和白粉虱寄生率高,防效可达80%以上,基本不需要使用化学农药。
丽芽小蜂释放方法:温室作物定植1周后或粉虱发生初期,虫量达到0.5~1头/单株时开始释放丽芽小蜂。将蜂卡挂在植株中上部的分枝上,丽芽小蜂羽化后自动寻找粉虱并寄生粉虱的幼虫。由于丽芽小蜂个体比较小,飞行能力有限,释放时应将蜂卡均匀分布在田间。通常每季需要释放5~7次,每隔7~10天释放1次,每次2000~3000头小蜂/亩,保持丽芽小蜂与粉虱的益害比3:1,当丽芽小蜂和粉虱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后即停止放蜂。丽芽小蜂在温室中可自行建立种群,有效控制粉虱的为害。释放时温室温度白天应控制在20~35℃,夜间15℃以上,并要防止高湿或水滴润湿蜂卡,导致丽芽小蜂窒息或霉变不能羽化。
11.主持人:在今天的讲堂节目时间里,我们继续为听众朋友们介绍节约农药技术,做客我们讲堂的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郭荣推广研究员。在刚才的节目里我们介绍了人工释放天敌控制病虫技术,在生产中赤眼蜂、捕食蟎、丽芽小蜂都是应用的比较广泛的,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蝗虫是比较常见的害虫,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致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而生产中通过大量使用农药灭蝗,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恶劣影响。请郭老师为我们介绍一下目前生态治蝗技术的情况。
专家:以植被改造为主的生态调控技术,形成有利于天敌繁衍和觅食,不利于蝗虫取食繁殖的生态环境,从而降低飞蝗的种群密度,控制危害。生态治蝗技术适宜于飞蝗常年发生的沿海、河滩、滨湖、高原河谷蝗区以及草原蝗虫发生区(沿海的高盐碱苇滩、大面积的洼淀苇荒地以及滞洪区、行洪区除外),防治蝗虫种类包括东亚飞蝗、西藏飞蝗、亚洲飞蝗以及竹蝗、稻蝗、亚洲小车蝗等非迁移性蝗虫。蝗虫在野外主要取食芦苇、荻和稗等,在栽培作物中喜食小麦、玉米、水稻等禾本科作物,可在蝗虫常发区种植苜蓿、棉花、冬枣等蝗虫非喜食植物,复耕撂荒土地,压缩宜蝗面积,形成不利于蝗虫取食、产卵繁殖的环境,控制蝗灾。
12.主持人:在前面的节目时间里,我们为听众朋友们介绍了通过人工释放天敌对多种作物生物防治的良好效果,以及在治蝗方法上通过以植被改造为主的生态调控技术的生态治蝗技术。在下面的时间里,我们再来介绍一项诱杀技术,此项技术是根据害虫的趋光性、趋化性等习性,把害虫诱集杀死的一种方法,是发展无公害种植的主要技术措施。
专家: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应用最为广泛的灯光诱杀技术。
杀虫灯诱杀是利用昆虫对不同波长、波段光的趋性诱杀害虫的物理诱控技术,杀虫谱广,诱虫量大,诱杀成虫效果明显,害虫不产生抗性,对人畜安全。杀虫灯安装简单,使用方便,与其他防治措施兼容性好,可广泛应用于水稻、小麦、棉花、玉米、杂粮、蔬菜、果树、中药材、烟草、林木等各种作物的150多种害虫。生产上常用的杀虫灯有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高压汞灯等,以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应用最为广泛。
频振式杀虫灯使用方法:杀虫灯的田间布局主要有3种方法:棋盘状分布、闭环状分布、小“之”字形分布。杀虫灯安装方法有横担式、杠杆式、三脚架式、吊挂式等。一般根据作物分布状态和地形情况确定安装方式。挂灯高度对频振灯诱虫效果有一定影响,具体挂灯高度取决于用灯区的作物高度,一般灯的底端(接虫口对地距离)离地120~150厘米为宜,如果作物植株较高,灯底部距植株顶端20~30厘米为宜。
杀虫灯只用于诱杀成虫,开灯时间应严格控制在害虫成虫发生期,其他虫态时应避免开灯,减少对天敌的影响,并节省能源。每天开灯时间,稻田为20时~次日6时;棉田棉铃虫发蛾高峰期21时~次日4点;玉米田玉米螟羽化始期至羽化末期19:30时~次日3时;果树为19点~次日24点;蔬菜为19点~24点(东部地区),20点~次日2点(中部地区),21点~次日4点(西部地区)。悬挂杀虫灯后,应设专人管理,每3~5天清理灯网和接虫袋,保证杀虫灯的正常使用。阴天或雨天不要开灯,防止触电。
13.主持人:灯光诱杀技术具有诱杀成虫效果明显,害虫不产生抗性,对人畜安全,使用方便,与其他防治措施兼容性好,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广泛应用于水稻、小麦、棉花、玉米、杂粮、蔬菜、果树、中药材、烟草、林木等各种作物的150多种害虫。了解了灯光诱杀技术,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昆虫信息素诱杀技术,来听郭老师的讲解。
专家:第二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技术是昆虫信息素诱杀技术。
利用人工合成的昆虫信息素,如性诱剂、食物源诱杀剂,在害虫成虫发生期或交配期间释放,可诱捕(杀)害虫或干扰其交配,有效控制靶标害虫种群数量。昆虫信息素诱杀具有灵敏度高、专一性、对天敌安全、兼容性好等特点,不仅对其他昆虫没有杀伤作用,而且能显著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对人畜十分安全,是一项“绿色”的害虫生物防治技术。
防治蔬菜害虫。根据防治对象选择相应的专用诱芯和配套诱捕器,一般放置在蔬菜田内及周边害虫栖息场所。性诱剂需要气流来扩散传播,因此应选择比较空旷的场所,以提高诱捕效率,扩大控制面积。田间设置时,将诱芯放入诱捕器的指定位置,接虫口用饮料瓶或塑料袋连接,加入适量的水。用一根长150厘米左右的木棍或竹杆,诱捕器固定在木棍的上端,另一端插入土中固定。诱捕器放置高度依害虫的飞行高度而异,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诱捕器一般应放置在距植株顶端100厘米左右的高度,如果作物比较高,可以放置在距植株顶端20厘米的高度。小菜蛾由于飞行高度低,诱捕器一般放置在距植株顶端20厘米的高度。不同的防治对象性诱剂设置密度也有所不同,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一般每亩设置1枚诱芯,小菜蛾一般每亩设置3~6枚诱芯。诱捕器设置时,外围放置密度高,内圈及中心位置可以减少诱捕器数量。性诱剂引诱的是雄成虫,在害虫羽化初期,虫口密度比较低时就开始使用,这样可以持续控制害虫的种群增长。当诱捕虫量较多时,要加水捞出死虫或更换粘胶纸。每隔4~6周更换一次诱芯。性诱剂产品易挥发,需低温保存,诱芯应避免暴晒,不能在同一诱捕器内同时安放几种诱芯,以免影响使用效果。
14.主持人:看来昆虫信息素诱杀灵敏度高、专一性、对天敌安全、兼容性好,不仅对其他昆虫没有杀伤作用,而且能显著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对人畜十分安全,是一项“绿色”的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刚才我们听郭老师介绍了昆虫信息素诱杀技术,接下来我们在来了解一下色板诱杀技术。
专家:色板(黄色、蓝色板)诱杀技术是利用某些害虫的成虫对某种特定的颜色的趋性,将专用胶剂制成的黄色、蓝色胶粘害虫诱捕器(简称黄板、蓝板)悬挂在田间,诱杀害虫,可广泛应用于蔬菜、果树、花卉、茶树等作物的害虫防治,具有选择性强、没有污染、对农产品安全、兼容性强等特点。
好,听众朋友,又到了节目结束的时候了,感谢今天专家的精彩介绍,同时也感谢听众朋友您的收听!如果对节目有什么意见或建议,需要了解节目相关资料、收听更多的节目,与我们在线交流互动,您可以登录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中国广播网,可以关注《乡村大讲堂》新浪微博,关注“中央农广校—乡村大讲堂”微信公众账号。同时欢迎您关注“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微信公众账号,了解更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服务内容。我们的通讯地址是: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农业部北区24号楼,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广播教育中心,邮政编码:100125,热线电话是:010-59196068转8008。欢迎您继续收听中国乡村之声的其他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