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持人:听众朋友、农民朋友们,早晨好!我是主持人关常。农业在生产过程中时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在棉花的生产中,低温的灾害性更是巨大。使得广大的棉农朋友们深受其害。那么棉花生产中如何有效的应对低温灾害呢?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来自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杨宝林教授来给我们在棉花低温灾害应对技术方面作出全面地介绍。
2.主持人:本期节目给大家带来的是棉花低温灾害应对技术。接受我们采访的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杨宝林教授,杨老师,您好。
专家: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农民朋友,大家好!
3.主持人:杨老师,低温灾害对于棉花的生产可以说是有着巨大的危害,如何防止低温的危害对于棉花的成产来说至关重要。您能先给我们讲一下我国棉花低温灾害的基本情况吗?
专家:棉花是喜温热作物,我国种植区域辽阔,但各地热量条件差异很大,尤其是北方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热量条件较差,经常由于春、秋季气温很不稳定,以致棉花苗期和吐絮期常常遭受晚霜冻和早霜冻的危害,其中苗期晚霜冻发生较频繁,受害地区包括天山以北棉区、河西走廊、关中平原、晋南、辽西和华北大平原。棉花生育后期遇到早霜冻,未吐絮的棉铃成为霜后花,产量和品质等级降低。黄河流域棉区早霜冻一般在10月下旬,特早熟棉区一般在10月上旬,新疆棉区一般在9月下旬。早霜冻迟早,年际间差异很大,若来得早,棉花大多数铃未成熟不能吐絮,造成很大损失。
因此,低温灾害是棉花的重大灾害之一,各主要棉区在棉花生产上必须充分考虑其危害。通过研究棉花低温灾害发生规律与特点、农艺调控技术、化学调控技术及其各种技术集成等措施,尽可能避免和减小低温灾害对棉花生产造成的损失。
4.主持人:那就我国发生的棉花低温灾害来说,都有怎样的发生特点呢?
专家:我国棉花低温灾害的发生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
第一是偶发性,棉花低温灾害发生不是年年都发生,也不是年年都在一个时间段发生。
第二是突发性,与其他气象灾害相比,低温灾害的发生往往是瞬间和突发性的,由于这个特点使防灾技术难度大大增加。对预测预报精度的要求更高,对技术的时效性要求更加严格。
第三是普遍性,棉花低温灾害几乎在全国各个棉区都有发生。
第四是各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发生,且常发生兼发型低温灾害。一般播种到苗期,冷空气活动频繁,晚霜冻发生比较频繁,发生频率较高;生育后期受早霜冻影响发生频率次之。
5.主持人:那就针对于我国的这种特点的低温灾害,在防治方面杨老师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专家:在防治低温方面,需要各种手段综合使用,首先要做到合理布局,就是根据不同棉区的光热资源条件,合理安排不同属性棉花,实现品种与环境的高度适应,使棉花达到优质高产,尽可能减少霜后花比例,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如北部特早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的北疆、河西走廊适宜种植早熟陆地棉,黄河流域棉区适宜种植中早熟陆地棉,南疆适宜种植中早熟陆地棉,吐鲁番及天山南麓种植中熟陆地棉和中熟海岛棉。
6.主持人:那除了合理布局之外,其次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
专家:除了合理布局,其次就是要做到选用良种,棉花低温灾害每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发生,但对棉花生产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播种出苗期和生育后期的低温灾害。因此在品种选用上除了要考虑优质、高产、抗病性能之外,还应重要考虑品种的早熟和抗(耐)低温性能。早熟可以躲避早霜冻,减少霜后花,抗(耐)低温主要指对播种出苗期低温的抗(耐)性能,可以抵抗晚霜冻危害。
我国棉区辽阔,各棉区的地形复杂,温度、雨量、日照时数不同。耕作制度也有极大差别。因此在品种选择上应首先考虑生态区,即选用该生态区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定名的品种,然后考虑抗低温性能和早熟性,品种的早熟性选择要考虑与不同生态区生育期的适应性,即在相应生态区的生育期前提下适度早熟,不可跨区,例如不可把特早熟棉区的品种种到中熟、中晚熟棉区。
7.主持人:欢迎回来,今天我们为您介绍“棉花低温灾害应对技术”。为我们作介绍的专家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杨宝林教授。刚才杨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我国棉花低温灾害的具体情况,并在应对方面给了我们一些有效的建议。接下来我们继续听杨老师介绍。
杨老师,现在在棉花的生产中,地膜覆盖技术可以说是得到了广泛的引用,这项技术对于低温灾害的防治有什么作用呢?具体又该如何操作呢?
专家:地膜覆盖的应用,扩大了棉花的适宜种植区,使棉花种植区可向北移2~4纬度,可向高海拔延伸500m左右;特别在轻度和中度盐碱地上,采用地膜覆盖,能够抑盐保苗,使棉花正常生长。据各地试验,地膜覆盖棉花比不覆盖增产25%~110%。棉花地膜覆盖作用主要表现在改善了棉花的栽培环境,解决了前期低温、干旱、出苗难等问题,促进了棉花壮苗早发,加快了棉花生育进程,改变了棉花的三桃(伏前桃、伏桃、秋桃)比例,协调了棉铃形成与气候生态的同步性,提高了棉花铃重,改善了棉花品质,促进了棉花早熟,躲避了早霜冻,从而为棉花优质高产拓展了空间。地膜覆盖棉花,一般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棉区播种到吐絮的日期能缩短7~10天,特早熟棉区播种到吐絮的日期缩短10~15天;北方中熟棉区提早出苗6~10天;特早熟棉区不仅提早出苗5~10天,而且开花至吐絮期提早3~14天。
在具体操作上,根据棉花播种与覆膜程序,覆膜方式可分为先播种后覆盖和先覆盖后播种两种。先播种后覆盖方式。即在播种覆土后,喷洒除草剂随即覆膜。其优点是覆盖质量高,增温保墒效果好,遇雨土壤不板结,便于机播覆盖。其缺点是不利于播前保墒,棉苗出土后破膜放苗要及时,否则棉苗遇高温易受灼伤;破膜放苗后,遇低温易受冷害。同时在出苗后,破膜放苗和根际围土比较费工。先覆盖后播种方式。即在整地、灌水、喷洒除草剂后覆膜,到播种时再打孔穴播。其优点是有利于保墒增温,除草效果好,不需破膜放苗,棉苗出土后,比较能够适应外界环境条件,抗逆性较强,幼苗素质较好。人工点播费工,不容易掌握适宜的播种密度。播种后遇雨穴口易板结。
8.主持人:杨老师,在棉花的生产过程中,播种阶段可以说是至关重要,那要预防棉花低温灾害的话,要如何进行适期播种呢?
专家:多年来,露地棉由于地温低、干旱、土壤墒情差,不能早播种,这就不能充分利用当地光热资源优势和前期开花成铃优势。地膜覆盖后,由于增温、保墒等效应解决了前期低温、干旱难出苗问题,可以适当早种。棉花种子发芽最低临界温度是10.5℃~12℃,最适温度为28℃~30℃,温度在临界范围内时,温度越高发芽越快。如12℃时需要11天,13℃时需7天,16℃时需2天,因此要求5厘米地温稳定达到14℃后再播种,据研究,当气温达10~11℃时,膜下地温即达14~16℃,所以地膜棉当气温稳定达到10~11℃以上后再播种。因此,中熟棉区和中早熟棉区地膜棉不能晚于4月10日,最佳播期在4月5日左右。特早熟棉区的气温在4月中旬就可使气温达10~11℃,可进行播种。
9.主持人:那在播种时,又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合理密植呢?
专家:棉花合理密植技术,主要是协调好增株与增铃和增重的矛盾,使产量构成因素的乘积达到最大值。首先需要有较高的单位面积铃数。增加单位面积总铃数的途径有二:一是靠增加单位面积株数。二是不增株,靠增加单株结铃数。但是在目前大面积中等地力生产条件下,靠单株结铃数的增加,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在无霜期短的地区,如果靠单株增加结铃,则必然延长生育期,造成晚熟。所以,在一般生产条件的大面积生产上,仍以通过增加种植密度,确保单位面积总铃数的增多,走群体增产的道路为宜。
首先棉花合理密植,必须与气候生态条件相结合。不同生态区,由于棉花生长期间光、热、水资源差别甚大,棉花种植密度各异。西北内陆棉区的新疆,棉花生长期间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发育,惟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不足200mm,因而棉株生长较矮小,因此,宜采用高密度种植,实行“矮、密、早”栽培,以密争早,南疆每亩密度宜采用1.0~1.2万株;北疆无霜期短,密度应更大,每亩密度宜采用1.2~1.4万株,甚至可以更大。黄河流域棉区日照较为充足,热量条件好、降水量适中,但分布不均匀,大部分集中在7、8月份的雨季。棉花株型较大,一般宜采用中等密度,每亩3000~4000株。长江流域棉区热量条件较好,雨水较为充沛,惟前期日照条件差,棉株发棵较大,株型不易控制,棉田种植密度宜稍偏低,两熟套种或套栽棉花每亩2500~4000株。
其次棉花合理密植必须与地力、施肥水平和化学调控相结合。不同土壤肥力、不同施肥量,棉田的种植密度也要有所不同。一般认为肥地宜稀,瘦地宜密;施氮量高的棉田宜稀,施氮量低的棉田宜密。随着棉田肥料投入的增多和密度的加大,化学调控因素对棉花的合理密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用一定量的缩节胺及其他相似产品,对控制株型、建立棉田合理的群体结构、发挥密植的增产效果、实现棉花高产高效有着极显著的作用。
10.主持人:看来在播种时期为了预防低温灾害要注意的事项真的是很多啊,那在科学施肥方面具体又要如何操作才能预防低温灾害呢?
专家:肥料是棉花高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调节棉花生育进程,塑造高光效群体株型,协调养分吸收和分配,实现棉花优质高产目标的基本保证。近年来,由于忽视农家肥施用,大量投入氮肥,用量过多,磷肥甚少,氮磷比例失调,加之氮肥施用多为前重后轻,使棉株前期狂长,中下部和内围铃脱落严重,造成晚熟、产量低,纤维品质下降,霜后花比例增加。因此,合理施肥,配方施肥,采用稳氮增磷补钾平衡施肥是棉花早熟、高产、优质、避霜的重要措施。
合理施肥能形成棉花高光效群体,实现棉株生理功能、土壤肥力和光温条件三者相互协调,达到早熟、高产、避霜目的。从各地高产棉花的总结中可以十分明确地看出:棉花产量的提高,必须以高投入换取高产出,必须按照高产的需要,满足各生育阶段需肥要求。合理施肥的模式是:施足基肥(适施农家肥),巧施蕾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做到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后期增铃数和铃重。基肥追肥的比例为3:7。追肥的运筹,根据目前生态棉田的需肥特点:西北干旱棉区氮肥运筹原则是前轻(33%)后重(66%)。新疆棉区氮素肥料运筹原则为前重后轻,基、种肥50%~66%,花铃期34%~50%。南方两熟棉区的氮素肥料运筹原则是前轻、中重、后补,即移栽发棵肥20%~25%,花铃肥60%~65%,盖顶肥10%~15%。南方棉区氮、磷、钾的配比是1:0.3~0.4:0.8~0.9,北方棉区氮、磷配比为1:0.4~0.7。磷钾素的肥料运筹,全部底施。
11.主持人:欢迎回来,今天我们为您介绍“棉花低温灾害应对技术”。为我们作介绍的专家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杨宝林教授。刚才杨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我国棉花低温害的具体情况,并应对方面给了我们一些有效的建议。接下来我们继续听杨老师介绍。
有经验的农民朋友都知道,在低温灾害时,往田间灌水可以有效的减少损失,杨老师,在灌水的时期上,您有什么好的建议给我们农民朋友吗?
专家:我国棉区跨越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和湿润4个不同湿度地区。降雨量差异大,多则月均降雨量高达233.2mm,少则只有0.9mm。西北内陆棉区的东、南疆地区棉花生育期 (4~9月)降雨量仅31.7mm,而华南地区竟高达1129.3mm,这就形成南涝排水,北旱灌溉的两种不同的栽培管理方式,西北内陆棉区成为不灌水既不出苗又无产量的干旱灌溉棉区,黄河流域和特早熟棉区,虽然4~10月份降雨量可达582.3mm和545.5mm,但分布不均匀,亦为水资源限制棉花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北方棉区,不同灌水时期和灌水量是棉花早熟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各地棉区灌水时期和量应根据棉花生长发育需求和当年的降水灵活掌握,合理的灌水时间与追肥和化控有机结合,提高棉株内围成铃率,才能达到优质高产、早熟避霜的目的。
12.主持人:杨老师,现在化学调控也是现代棉花优质高产生产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那在应对低温灾害方面,要如何有效地使用化学调控这个手段呢?
专家:在棉花预防低温灾害过程中,通过化学调控,调节棉株体内各种酶活性,一方面,增强棉株抵抗低温灾害能力;另一方面,协调棉花生长发育和养分运转,促进棉花早熟,从而达到防霜、抗霜、避霜目的。棉花整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发生低温灾害,但播种出苗期晚霜冻造成的低温灾害和生育后期早霜冻造成的低温灾害发生的几率高、受灾损失大,因此棉花低温灾害化学防御技术策略确定为:播种期抗低温制剂拌种(或包衣、浸种)、生育期系统化控促早、生育后期生理催熟三管齐下,并研究采用抗冻、抗病、防落、促进光合作用、提高产量等多功能化控促早产品,从防、抗、避三个方面最大限度减小低温灾害对棉花的影响。
目前生产上化调的时期和剂量,主要根据“叶龄模式”和“全程化调”进行。“叶龄模式”调控技术是:在7~8叶龄期,每亩用0.5g缩节胺进行第一次化控;16~17叶龄期,每亩用量1~1.5g;20~21叶龄期,每亩用量2~3g。初花期每亩用缩节胺2g,结铃期用3~4g,兑水喷雾,贪青旺长的棉花,还可以增加喷雾次数,适当加大用量。全程化调技术是:分别在盛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使用缩节胺等生长调节剂。注意:夏季高温季节最好在上午10时以前和下午3时以后喷施,以防药液蒸发干燥,影响吸收,降低药效。在打霜前15~20天,对贪青晚熟棉花,每亩用乙烯利100~200克对水50公斤,均匀喷在青铃上,能使棉铃提早吐絮。
13.主持人:好的,由于时间关系本期的节目就先为您介绍到这里。再次感谢杨老师的精彩介绍。
片尾:好,听众朋友,又到了节目结束的时候了,感谢今天专家的精彩介绍,同时也感谢听众朋友您的收听!如果对节目有什么意见或建议,需要了解节目相关资料、收听更多的节目,与我们在线交流互动,您可以登录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中国广播网,可以关注《乡村大讲堂》新浪微博,关注“中央农广校—乡村大讲堂”微信公众账号。同时欢迎您关注“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微信公众账号,了解更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服务内容。我们的通讯地址是: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农业部北区24号楼,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广播教育中心,邮政编码:100125,热线电话是:010-59196068转8008。欢迎您继续收听中国乡村之声的其他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