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卫生标准
有句谚语是这样说的:“病从口入”,意思就是说,疾病多是由食物传染的,警示我们要注意饮食卫生。如今,我们天天都在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人们对于饮食安全已经越来越重视,那么对于动物的饲料安全问题您又知道多少呢?
1.主持人:听众朋友、农民朋友们,晚上好!我是节目主持人关常。欢迎您收听晚间的《乡村大讲堂》节目。
听了刚才的片花,听众朋友可能想到了今天的节目和饲料卫生有关,没错!今天我们来为大家介绍动物饲料卫生方面的知识。我们都知道饲料是动物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生产性能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除此之外,我们还知道动物采食了发霉变质的饲料后就会降低动物的生产性能,甚至造成死亡。今天我们请到了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孟庆翔教授,来谈谈饲料卫生方面的知识。孟教授,您好!
专家: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农民朋友们,大家好!
2.主持人:孟教授,说到饲料卫生,可能有的人还不太明白,饲料怎么还讲卫生呢?下面就请您就饲料卫生概念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专家:好的。饲料卫生是就是说饲料中不应含有对饲养动物的健康与生产性能造成实际危害的有毒、有害物质,并且这类有毒、有害物质不会在畜产品中残留、蓄积和转移而危害人体健康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威胁。我国于1991年发布了《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91),属国家强制执行标准,是为了从保证饲料的安全性、维护家畜健康与生产性能出发、对饲料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限量和要求。该标准的颁布为规范我国的饲料市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保护环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饲料、饲料添加剂品种的增加和人们对食物安全的日益关注,旧版本显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饲料工业的发展需要,经补充、修订,新版本的《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2001)也已经发布,在网上大家都能够查到。
3.主持人:也就是说,动物采食的饲料是不是安全卫生也是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饲料法规和执行机构的。
专家:是的。
主持人:在今天的讲堂节目时间里,我们为您介绍饲料卫生标准,做客我们节目的专家是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孟庆翔教授。
孟教授,您前面提到了饲料安全卫生就是说饲料中不含有对饲养动物的健康与生产性能造成实际危害的有毒、有害物质,那么这些有毒、有害物质指的是什么呢?
专家:这些有毒、有害物质通常情况下主要分为两大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物性污染和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主要包括霉菌与霉菌毒素、细菌与细菌毒素、饲料害虫以及毁损饲料粮的仓库害虫。化学性污染,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和滥用抗生素、激素等饲料添加剂造成的污染。
5.主持人:对于这两种分类您能分别具体给我们讲一下吗?
专家:好的。首先我先讲一下生物性污染。前面已经提到,生物性污染主要包括霉菌与霉菌毒素、细菌与细菌毒素、饲料害虫以及毁损饲料粮的仓库害虫。饲料害虫以及毁损饲料粮的仓库害虫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在这里我重点给大家介绍下霉菌与霉菌毒素污染以及细菌与细菌毒素污染。首先,我先介绍下霉菌及霉菌毒素。霉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种类繁多,但能在饲料中产生霉菌毒素的产毒霉菌有30多种,主要是曲霉属、青霉属和镰刀菌属。霉菌毒素是某些霉菌在生长繁殖、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动物摄入含该毒素的饲料就会发生中毒现象,进而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目前已知的能污染饲料,影响饲料卫生质量且对动物具有毒性的霉菌毒素约有20余种,我们常提到的如黄曲霉毒素、杂色去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单端霉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就属于此类。
6.主持人:我明白了,孟教授,那咱们平常说的玉米发霉了是不是就属于霉菌毒素污染呀?。
专家:是的。
7.主持人:那您能具体给我们讲述一下动物采食霉变后饲料的危害吗?
专家:霉菌毒素对动物具有很强的毒副作用,即使饲料中的含量很低,都会导致畜禽生长受阻,繁殖性能降低,免疫机能下降。在诸多霉菌毒素中,又以黄曲霉毒素最为常见,毒性最强,危害最大,它们可以引起肝病变、突变、癌变和免疫抑制等。
8.主持人:这么严重啊!那我们该如何防止霉菌毒素污染呢?具体措施又有哪些呢?
专家:潮湿是霉菌繁殖的主要因素。霉菌的生长除了要求基质(粮食、饲料)有一定的营养、水分、pH等条件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氧气。这三个条件如能及时有效地控制其中之一,就能达到防霉的目的。主要控制方法是干燥保藏和防霉剂的使用。防霉是预防饲料被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的最根本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饲料原料的含水量。对谷物饲料关键在于收获后必须迅速干燥,使谷物含水量在短时间内降到安全水分范围内,如稻谷含水量降到13%以下,大豆、玉米、花生的含水量分别降到12%、12.5%、8%以下,饲料原料的含水量按国家标准执行。否则,水分过高易于发霉。我国北方允许含水量略高,购运时应予注意,以防途中霉变。
2.低温贮藏。将环境温度控制在12℃以下时,能有效地控制霉菌繁殖和产毒。
3.注意饲料产品的包装、贮存与运输。饲料产品包装袋要求密封性能好,如有破损应停止使用。应保证有良好的贮存条件,仓库要通风、阴凉、干燥,相对湿度不超过70%。还可采用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惰性气体进行密闭保存。贮存过程中还应防止虫害、鼠咬。运输饲料产品还应防止途中受到雨淋和日晒。
4.应用饲料防霉剂。经过加工的饲料原料与配合饲料极易发霉,所以在加工时可应用防霉剂。常用防霉剂主要是有机酸类或其盐类,例如丙酸、山梨酸、苯甲酸、乙酸及它们的盐类。其中又以丙酸及其盐类丙酸钠和丙酸钙应用最广。目前多采用复合酸抑制霉菌的方法。
9.主持人:那对于已经被霉菌污染的饲料,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是要直接丢弃掉吗?
专家:当然不是。只有当饲料发生严重霉变时,我们才废弃不用。对于轻度霉变的饲料进行去毒处理并合理利用,也是生产所必须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剔除霉粒法。由于霉菌毒素在谷实籽粒中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霉坏、破损及虫蛀籽粒中,如果用手工、机械或电子挑选技术将这些籽粒挑选除去,可使饲料中的毒素含量大大降低。
(2)混合稀释法。将受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与未被污染的饲料混合稀释,使整个配合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含量不超过饲料卫生标准规定的允许量。但使用前应有多批次抽样测定值为依据,以防慢性中毒。
(3)碾轧加工法。霉菌毒素污染粮粒的部位主要在种子皮层和胚部,因此通过碾轧加工,除糠去胚,可减少大部分毒素。
(4)水洗法。用清水反复浸泡漂洗,可除去水溶性毒素。有的霉菌毒素虽然难溶于水,但因毒素多存在于表皮层,反复加水搓洗,也可除去大部分毒素。
(5)吸附法。白陶土、活性炭等吸附剂能吸附霉菌毒素。国外在饲料中添加白陶土、沸石等,用于吸附霉菌毒素,减少胃肠道对霉菌毒素的吸收。
(6)化学去毒法。碱和几种氧化剂可以化学降解黄曲霉毒素,所以目前常使用氨和过氧化氢来对饲料进行去毒处理。但经上述化学物质处理后,往往会降低饲料的营养品质和适口性。
(7)微生物去毒法。筛选某些微生物,利用其生物转化作用,是霉菌毒素破坏或转变为低毒物质。
此外,补充蛋氨酸和硒、添加单加氧酶诱导剂以及酵母培养物等都可以减轻霉菌毒素对机体的损害。
10.主持人:孟教授,通过您的讲解,我们对霉菌及霉菌毒素污染有了清晰的认识,那细菌及细菌毒素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专家:动物有些疾病可由食入被病原菌污染的饲料而传染。其中沙门氏杆菌是比较重要的病原菌。
沙门氏菌属细菌是一群形态和生化特性相似的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菌。沙门氏菌是重要的肠道致病菌,可引起哺乳类、禽类、爬虫类和鱼类的败血型和急、慢性肠炎型沙门氏菌病。沙门氏菌在人和动物间广泛传播。发病或带菌的各种动物通过粪便不断地排菌,是饲料污染的重要来源。带菌的工作人员,如饲料生产者和饲养员等也是饲料污染的来源之一。发病的动物及其被污染的饲料,则是动物沙门氏菌病最主要的传染源。
对饲料中沙门氏菌的防治应从饲料原料的生产、贮运和饲料加工、运输、贮藏和饲喂动物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选择优质原料。无论用屠宰废弃物生产血粉、肉骨粉,还是利用低值鱼生产鱼粉及液体鱼蛋白饲料,都应以无传染病的动物为原料,不用传染病死畜或腐烂变质的牲畜、鱼类及其下脚料做原料。
(2)科学的加工方法。发酵法生产畜禽屠宰废弃物饲料或利用畜禽粪便加工饲料,必须掌握科学的生产方法,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消灭病原菌。研究发现,发酵中减少杂菌,快速干燥是保证发酵饲料安全的有效措施,此外,通过热处理可有效地从饲料中除去沙门氏菌。
(3)添加有机酸。沙门氏菌在温度高于10℃、pH6-7.5范围内繁殖最快。饲料中添加各种有机酸如甲酸、乙酸、丙酸等,降低饲料pH,就可以消灭或抑制饲料中沙门氏菌的生长。
因此,饲料厂在购买动物性饲料如肉粉、骨粉和鱼粉时,应先进行常规细菌检测,以杜绝沙门氏菌污染配合饲料。
11.主持人:在今天的讲堂节目时间里,我们为您介绍饲料卫生标准,做客我们节目的专家是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孟庆翔教授。在刚才的节目时间里,孟教授介绍了饲料的生物性污染,帮助我们了解了如何防治霉菌和细菌对饲料的污染。孟教授,您接下来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下饲料的化学性污染呢?
专家:饲料的化学性污染简单来讲主要包括农药污染、金属毒物污染、工业化学品和其他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等。
12.主持人:那这些农药、重金属、工业化学品是如何污染饲料呢?我们又该如何控制其污染呢?
专家:首先,我来说下农药污染及其控制。农药在农牧业生产上是广泛应用的,农药主要通过大气、土壤和水体来污染饲料,造成动物中毒、死亡,并污染畜产品,最终造成人的中毒事件,在全世界都不断发生,如日本的“米糠油事件”。农药污染饲料的途径主要有:
饲用作物从受污染的土壤、水体、空气中吸收。
对饲用作物直接喷洒农药。
饲料仓库用农药防虫;运输饲料的工具已被农药污染;农药使用与保管不当造成的事故性污染等。
饲料中如果存在农药残留物,饲料进入人、畜机体,危害健康和降低家畜生产性能。许多农药引起人和动物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致畸等。
对此,我们制定了控制饲料农药残留的措施。1.制定农药安全生产和使用的规章制度。2.制定饲料中农药残留量标准。农药施与农作物后,通过自然因素和作物代谢的作用,随着日期的延长,会逐渐分解消失。最理想的情况是在农药施用于作物后,到人、畜使用前,农药能全部消失。但事实上并不可能做到,总有或多或少的农药残留。因此,为了保证人、畜健康和畜产品的质量,制定了食品、饲料中农药的允许残留限量,即食品、饲料中农药残留量标准。3.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量农药。此外,还可以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它们对饲料的污染。
13.主持人:那重金属污染呢?
专家:污染饲料的重金属元素通常主要是指镉、铅、汞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地元素。他们在常量甚至微量的接触条件下即可对动物产生明显的毒害作用,故常被称为有毒金属元素。重金属污染物进入饲料后,不像有机污染物那样较易分解,而是长期残留于饲料中,当其随饲料进入动物机体后也不会在体内发生分解,他们可蓄积在机体的某些器官,其危害出去不易被人们察觉。但可通过食物链而危害人体健康。饲料重金属元素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环境因素。某些地区自然地质化学条件特殊,其地层中的重金属元素显著高于一般地区,从而使饲用植物中含有较高水平的重金属元素。据报道,我国台湾省的地下水含砷量很高,其饲用作物中砷含量也相应较高。(2)工业“三废”的排放。含各种金属毒物的工业废气、废水和废渣,因不合理排放,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从而污染饲料。(3)农业生产活动的污染。农药化肥的施用和污水灌溉等管理不当,可使重金属元素进入土壤并随之积累,从而被作物吸收。(4)饲料加工中的污染。饲料加工中所用的金属机械、管道、容器等可能含有某些重金属元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进入饲料。
大剂量重金属离子进入机体可引起急性中毒,常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并造成肝、肾及中枢系统的损害。但随饲料摄入的重金属元素呈慢性中毒,并需经过一段时间逐渐积累才呈现毒性反应。慢性中毒对该重金属元素敏感的器官首先受害,而后再波及全身。如铅主要损害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和肾脏;汞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最为显著。
14.主持人:那我们该如何有效地预防重金属污染呢?
专家:首先,我们要加强农用化学物质的管理。禁止使用含有有毒重金属元素的农药、化肥如含砷、含汞制剂。其次,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减少重金属向植物体内的迁移。再者,禁止使用含铅、镉等有毒重金属元素的饲料加工机具、管道、容器和包装材料。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要严格控制饲料中有毒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加强饲料的卫生监督检测工作。
当已发生中毒时,可根据不同有毒重金属元素对机体损害的特点,对日粮中营养成分进行调控,可作为保护动物,减少损失的一种补救措施。主要是适当提高日粮蛋白质水平,特别是增加含硫氨基酸,大量补充维生素C及B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日粮中适当增加铁、锌和铜,可以减少铅、镉等的吸收与贮留,从而减轻他们的毒性作用。
15.主持人:孟教授,现在我们经常听到“饲料添加剂”这个名词,饲料添加剂又是怎样定义呢?它是否会对饲料造成污染呢?
专家:饲料添加剂是为满足动物的营养需要而向饲料中添加的少量或微量物质,是配合饲料的核心成分。集约化养殖中为预防疫病、应激、营养不全等问题,都可以通过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得到一定解决。所以,饲料添加剂是畜禽集约化生产重要组成部分。但大量药物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带来的安全问题则日益突出。目前非法使用违禁药物、滥用抗菌药和药物添加剂、不遵守停药期的规定等是造成我国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原因。
16.主持人:哦,那我们目前都有哪些措施来防止药物饲料添加剂污染饲料呢?
专家:该方面的问题主要依靠立法、执法和管理上来解决。农业部制定了《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并发布了农业部2002年第176号公告,以严禁使用相关的药物及添加剂。
另一方面从技术上讲,加速开发推广新型绿色安全饲料添加剂,以替代被淘汰、禁用产品。该类产品大致分以下几类:
(1)酶制剂。是微生物体内合成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主要营养作用是通过外源性酶制剂的使用,帮助畜禽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生长,并减少动物体内矿物质排泄,减轻环境污染。
(2)微生态制剂。以活菌形式在动物消化道中与病原菌进行竞争抑制,或增强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并直接参与胃肠道微生物的平衡,目前已确认的适宜菌种有乳酸杆菌、链球菌、芽孢杆菌、双歧杆菌以及酵母菌等。
(3)酸化剂。利用几种特定的有机酸和无机酸制成复合酸化剂,能迅速降低pH,保持良好的缓冲值和生物性能。
(4)中草药饲料添加剂。
(5)糖萜素。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天然物质,主要成分为三萜类和糖类。作为饲料添加剂,在畜禽养殖过程中,能明显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提高畜禽的成活率;同时降低了防病的用药成本,也改善了肉的品质。
(6)寡糖。粘结诸如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在内的鼠种致病微生物,调节动物的免疫系统,增加体循环中抗体浓度。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孟教授今天的讲解,希望通过今天的节目大家对饲料卫生有一定的了解,能在控制饲料污染方面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