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解读
第二集
主持人:听众朋友、农民朋友们,晚上好!我是节目主持人关常。欢迎您收听晚间的《乡村大讲堂》节目。
为进一步加强饲料行业管理,确保饲料和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在2011年11月份,国务院修订发布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简称《条例》)。根据《条例》规定,农业部相继发布了多个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其中,《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简称《规范》)作为一项新设制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那么我们今天的节目,就一起来聊聊:《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下面来听主持人李庆带来的采访:
主持人: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农业部畜牧业司饲料处的李大鹏副处长,现在李处长已经来到了演播室,欢迎李处长!
专家:李庆你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李处长,非常高兴您能来做客我们的节目。我们知道,饲料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监管是从源头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请您先来简要介绍一下,《规范》提出企业的分支机构要复制保存企业总部统一采购原料的合格供应商的名录和供应商评价记录,这是为什么?《规范》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专家:《规范》提出这个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考虑因素:
第一,对于企业来说,总部统一采购是公司内部管理上的需求,分公司才是真正的原料使用者。因此,分公司必须知道原料供应商的真实情况,并能够在原料查验、检验环节进行核对,形成信息链,确保产品的可追溯性。
第二,对于政府监管部门来说,在监管过程中需要了解分公司原料的来源、采购和使用情况,必须在现场有相关的供应商评价资料。
主持人:制定原料验收标准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规范》有没有特别说明?
专家:企业在制定原料验收标准时,除了要关注营养指标外,还应特别注意三个方面。第一,原料必须属于《饲料原料目录》、《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3个目录;第二,卫生指标必须符合饲料卫生标准或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第三,技术参数应反映出该种原料应有的特性,如:发酵豆粕的企业验收标准,既要按照GB 13078的规定制定卫生指标,还要制定出符合发酵豆粕特性的指标,如水苏糖、棉籽糖、酸溶性蛋白等。
主持人:我们知道,饲料原料的仓储管理对于原料的质量是有很大影响的,那么要想储存好饲料原料,我们应该如何做呢?李处长,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
专家:好的。饲料企业在原料仓储管理应当注意,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库位规划、恰当的堆放方式、合理的存放各类原料;第二,要对库存原料进行分区管理,原料垛位之间间距适当,保持通风干燥,有防鼠防鸟设施。每垛原料要标示明显,实行“一垛一卡”制,垛位卡的信息要完整。第三,对维生素、微生物和酶制剂等热敏物质,应当对贮存环境的温度做出规定并进行有效监控。第四,对于按危险化学品管理的亚硒酸钠等饲料添加剂的贮存间或贮存柜,应当采用双人双锁管理,同时设立清晰的警示标识。第五,饲料企业应当根据原料种类、库存时间、原料保质期、气候变化等因素,确定哪些原料属于长期库存原料,同时要对长期库存原料进行有效质量监控。第六,要专人管理,保证仓储环境的整洁。
主持人:刚才李处长给我们介绍了《规范》的一些基本内容,比如制定原料验收标准、储存好饲料原料方面的规定和要求。那稍后的时间我们再继续作介绍,欢迎您继续收听。
新修订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自2012年5月1日实施以来,农业部组织各地深入贯彻实施各项新制度,着力规范饲料生产经营秩序。应该说,经过3年贯彻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达到了预期效果。从企业数量看,截止2014年12月,全国获得饲料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数量为7061家,较2013年底减少3000家,淘汰了30%,小、散、乱的状况大幅改观。从产业升级看,现有的饲料生产企业全部采用自动控制的生产线,智能机械手、信息化管理等先进技术和装备快速推广应用,大型饲料企业积极新建现代化工厂,转型提升步伐明显加快。更可喜的是,企业的守法意识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反映到产品上,有数据显示,2014年饲料产品质量卫生指标监测合格率为96.2%,连续3年稳定提高。下一步,农业部将以深入贯彻新的饲料法规为抓手,继续坚持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同步并重,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健全工作机制,确保畜产品质量源头安全。
主持人:好的,欢迎继续收听《乡村大讲堂》。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农业部畜牧业司饲料处的李大鹏副处长,请李处长给我们解读:《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下面来听李庆带来的采访:
主持人:生产过程控制是确保生产安全、稳定的关键。那么请问李处长,生产过程控制都包括哪些核心内容?《规范》又是如何要求的呢?
专家:良好的生产过程控制是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条件,也是企业生产管理的核心。《规范》专门把生产过程控制作为独立的一章,这部分内容涵盖了饲料加工过程中的所有关键环节,主要包括生产工艺设计文件及工艺参数控制、关键岗位的操作规程与生产记录、防止交叉污染及外来污染、产品配方管理、产品标签管理、产品混合均匀度控制、生产设备及辅助设备管理等内容。
具体的来看:第一,《规范》要求企业制定以生产工艺流程图、工艺流程说明和生产设备清单等内容为主的工艺设计文件,并根据产品质量特征和生产工艺规程制定粉碎、混合、制粒等工艺参数。第二,《规范》要求企业制定详尽的生产岗位操作规程,并要求每个岗位操作人员必须按照操作规程作业并认真执行生产记录制度。第三,《规范》要求企业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原料储存与转运、生产加工和成品仓储等过程中产生交叉污染和外来污染。第四,《规范》对配方设计和管理、标签的设计、审核、保管、使用、销毁等方面做出了原则规定。第五,为保证产品的混合均匀度,《规范》要求企业采取四种措施保证产品的混合均匀度:一是微量组分稀释预混合,对于配方中添加剂量小于0.2%的微量组分进行预混合处理;二是确定每类产品的最佳混合时间;三是每6个月对每种类别的产品进行至少1次混合均匀度验证;四是混合机发生故障经修复投入生产前,对产品混合均匀度进行验证。第六,《规范》要求企业加强生产设备、辅助设备、特种设备和计量设备的管理,制定生产设备管理制度,建立关键生产设备操作规程,建立生产设备档案,并做好设备日常维护保养与维修。
主持人:如何有效防止饲料生产过程中的交叉污染和外来污染?
专家:在同时生产多系列、多品种、多规格饲料产品的企业中,受生产线数量、物料残留与原料多样性等因素影响,容易产生交叉污染。同时,如果企业在生产现场管理不到位,也容易产生外来污染问题。因此,饲料企业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上述问题的发生。
首先,企业应建立合理、科学的生产计划和排序,遵循“无药物的在先、有药物的在后”的原则安排生产计划。其次,企业要注重生产线清洗。生产含有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产品后,生产不含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产品或者改变所用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的,应当对生产线进行清洗。用过的清洗料应有明确的标识,定置存放,有清晰的标识。清洗料再次使用时应回置于同品种产品中。第三,盛放饲料添加剂、中间产品的器具或者包装物应做到“专桶专用、专袋专用”,并应在盛放器具和包装物上有明确的标识。另外,所使用器具和包装物应不易碎、不易断裂、不易生锈。第四,加强设备的管理,定时、定期的清理残存料、粉尘积垢等残留物。第五,采用有效的措施防止因虫、鼠及鸟类污染原料。第六,加强现场管理,确保生产现场整洁卫生,避免现场杂物或污物的混杂以及由此引发的产品质量问题。对于生产现场的原料、中间产品、返工料、清洗料、不合格品等应分类整齐存放,并每类存放物应有清晰的标识,实现“定置管理”和“目视管理”的有效结合。第七,规范使用润滑油,避免在设备的运行过程中,润滑油脂渗出侵入到饲料产品中去,造成化学污染。
主持人:配方管理是饲料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搞好配方的设计与管理是保证饲料质量的关键。那么企业在配方管理中应当把握哪些原则呢?李处长,请您来介绍一下。
专家:企业进行配方管理应该从配方的设计、审核、批准、更改、传递与使用等方面入手,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同时在配方设计与管理中,应把握配方的合法性、营养性、科学性、经济性、安全性等五大原则。特别是配方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原则,主要指企业必须遵守国家有关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的使用要求,不使用3个《目录》以外的原料,不超量、超范围使用饲料添加剂。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李处长的精彩介绍。因为节目时间有限,今天我们先介绍到这儿,下期节目我们继续为大家介绍《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的其他内容,欢迎大家继续收听。好的,再次感谢李处长,谢谢!
专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