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乡村之声《三农早报》
2015年8月3日播出稿件(周一)
导语:早上好,听众朋友,您现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每天早上为您播出的《三农早报》节目,我是李庆。在今天的节目中,您将收听到:
提要:
农业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民创业创新
东北四省区2625万亩作物受旱
中央财政拨付20亿元支持农民合作组织
国家启动成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
湖北省底将全面实现“村村通客车”
河南农田水利建设获中央8亿元支持
上半年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374万人
北京市新农村建设呈现“三增三减四保持”
天津专家对64个放心菜基地开展全面验收
黑龙江省加大金融支持“创业创新”力度
吉林省为农民创建学习实践平台
云南省收集到115种油茶遗传资源
《每日关注》带您到2015世界马铃薯大会上,一同来了解《主食餐桌的新宠--马铃薯》
农业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民创业创新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系列文件精神,近日,农业部印发通知,部署实施2015年-2017年推进农民创业创新行动计划。
该行动计划,将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为区域,支持返乡农民工、普通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大学生村官、农村能人等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形成农民创业创新发展新格局,为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推进农民创业创新行动计划,将重点开展五项任务。一是积极营造农民创业创新政策环境。加强政策落实和创设,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二是努力搭建农民创业创新平台。依托现有各类开发区和农业产业园区,形成一批农民创业创新园区。三是大力培养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和辅导师。从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培育一批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四是总结推广农民创业创新模式和经验。研究探索推广一批农民创业创新模式和成熟经验,树立一批农民创业创新典型。五是进一步健全农民创业创新服务体系。鼓励地方举办农民创业创新大赛、沙龙、训练营等活动。
东北四省区2625万亩作物受旱
再来关注东北的旱情,在之前的节目中我们报道了辽宁省的旱情。日前,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通报,随着近日东北地区大部出现明显降水,局地旱情有所缓解。
通报显示,自7月25日以来,东北地区大部出现明显降水过程,特别是中南部部分地区出现25至50毫米降水,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累计面平均降水量分别为27毫米、24毫米、15毫米、7毫米。辽宁中南部、吉林西南部、黑龙江中部、内蒙古中部局地旱情有所缓解,但辽宁南部、内蒙古东北部部分地区仍然维持高温少雨天气,旱情持续发展。
据国家防办统计,目前辽、吉、黑、内蒙古四省(区)仍有2625万亩作物受旱,有54万人、199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与旱情高峰时相比,四省(区)作物受旱面积减少2430万亩,其中黑龙江省减少1079万亩、辽宁省减少572万亩、吉林省减少486万亩、内蒙古自治区减少293万亩,人饮困难人数没有变化。
中央财政拨付20亿元支持农民合作组织
近日,财政部发布消息,中央财政已拨付20亿元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该项资金采取“中央指导,地方落实”的管理方式,将审批权限下放到各地,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扶持粮食、农机、水产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20亿元资金中,中央财政专门安排6亿元继续支持江苏、重庆等12个省、直辖市开展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
财政部表示,按照优化结构和提质增效的要求,试点省(直辖市)可灵活选择加强与金融社会资本合作、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政府购买服务等有效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充分发挥试点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进一步丰富试点内容,积极支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把从事粮食规模化生产的农民合作社作为支持重点,引导农民以承包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不断探索农村集体经营的有效实现形式。
财政部农业司负责人强调,下一步,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改革创新,强化跟踪指导,狠抓资金监管,着力构建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长效机制。
国家启动成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四川省人民政府会同中央农办、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农业部制定并印发了《成都市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成都成为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根据《方案》,成都将从五个方面承担起19项金融改革任务,力争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备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在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取得重大突破,率先形成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金融支撑体系,基本实现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
《方案》提出,大力培育适应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发展的市场经济主体,加强对三农发展的金融支持,通过创新农村多元化的财产抵押方式,慎重稳妥地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试点等;积极发展债务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多种方式融资;要稳步发展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建立各类农业发展基金等;为农村社会成员建立健全信用档案;探索建立统一的涉农动产融资登记,搭建涉农动产融资网络沟通平台。
湖北省底将全面实现“村村通客车”
截至今年7月,湖北省25937个行政村,已有97.6%实现了通客车,今年底,将全面实现“村村通客车”。此举解决了儿童上学的交通问题,同时更为农产品销售铺设了畅通的渠道。
湖北省国土面积的80%为山地、丘陵和岗地,“出行难”成为制约部分农民脱贫奔小康的瓶颈之一。今年初,湖北省启动了第五轮“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惠万民”的“三万”活动,将村村通客车作为本次活动的主题,省市县乡四级共抽调11万多名干部,组成1.8万多个工作队进村。
目前,普通村公路的建设标准是3.5米宽,两车相遇,错车都很难,如果为了通客车而普遍拓宽村路又不现实,为此,当地决定将路基加宽,每隔300到500米修建一个错车台。有的山区村路临崖靠水,坡陡弯急,村民骑摩托车出行都很危险。因此,湖北将很大一部分资金用于道路安保设施的建设,只有达到安全通行标准,才允许通车。与此同时,通过统一招标,将全县客车运营交给一家客运公司,让企业能通过客源多的城镇客运弥补部分农村客运线路的亏损。同时,政府还给予企业购车补贴、燃油补贴等,以钟祥市为例,每年安排500万元作为农村客运发展专项基金。
河南农田水利建设获中央8亿元支持
近日,中央财政拨付河南省2015年度农田水利建设资金8亿元,其中用于全国抗旱规划抗旱应急备用井和引调提水工程建设资金2.59亿元、第六批农田水利重点县2.6亿元、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养护资金2.518亿元、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资金2380万元。
据悉,此次中央财政拨付河南省2015年度农田水利建设从资金构成上看,基本体现了水利改革发展的三个方向:一是着力提高防灾减灾水利基础设施支撑;二是继续推进以完善末级渠系改造为主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是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后期管护,注重发挥长期效益。
上半年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374万人
上半年,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3.87万人,完成年计划93.5%;城镇新增就业34.98万人,完成年计划70%;消除“零就业家庭”677户,援助就业678人,援助率达100%。
完善落实政策促进就业,吉林省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重点对未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免费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使其尽快实现就业。对已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落实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税收优惠以及自主创业等扶持政策,提高其就业创业稳定性。上半年,全省享受各项补贴政策35.8万人次,全省共支出就业专项资金140891.2万元。
北京市新农村建设呈现“三增三减四保持”
在日前召开的北京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总结了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成绩,可概括为“三增三减四保持”。
“三增”,一是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18元,同比增长9.1%。二是“菜篮子”保障能力继续增强。制定出台了《北京市基本菜田蔬菜生产补贴办法》。三是生态环境建设稳定提升增量。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48万吨,再生水生产能力112万吨,新增平原造林8.97万亩。启动建设100家粪污治理工程,全面落实秸秆禁烧工作。
“三减”,一是高耗水作物种植加快调减。今年春播高耗水粮食作物调减14.3万亩。二是禽畜出栏量减少。引导小散养殖户有序退出,生猪、家禽出栏量同比分别下降5.9%和9.6%。三是农业用水减少。采用30项节水技术,完成3.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建立30个粮食高效节水示范区,全市超过一半的小麦种植面积实现半固定式喷灌。
“四保持”,一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保持平稳,二是现代种业保持健康发展,三是美丽乡村建设保持良好形势,四是农林水京津冀协同发展保持良好的合作势头。
天津专家对64个放心菜基地开展全面验收
为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菜,日前,天津市放心菜基地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专家对2014年兴建的放心菜基地进行全面验收。此次验收共涉及64个放心菜基地和22个乡镇监管部门。
据介绍,专家组按照《天津市放心菜基地建设项目导则》要求,采取听汇报、看现场、查资料、审账目及网上审查相结合的形式开展验收。根据《天津市放心菜基地建设验收考核标准》,从基地的基础条件、硬件设施、生产管理、信息管理、质量安全等几个方面进行打分及考核评价,形成验收意见。
黑龙江省加大金融支持“创业创新”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结合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实际,充分依托小额担保贷款作为重要工具,提高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支持哈尔滨银行、龙江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等三家辖内法人机构,发挥辖内法人金融机构了解本省人文社会和经济金融发展的天然优势,大幅提升创业就业的金融扶持力度。同时引导其他分支机构科学调整优化创业就业类相关金融业务结构。
由于金融市场发展不健全、经济发展结构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辖内金融机构创业就业类相关金融产品相对较少,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是黑龙江省金融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主要手段。该行完善和细化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做好贯彻落实工作,保持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在辖区内的稳步推进。在广大基层金融创新力度较弱区域,继续加强对小额担保贷款的统计监测工作,确保小额担保贷款业务稳健运行,让资金安全可靠的流转至创业者手中,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金融服务工作的大力开展。
吉林省为农民创建学习实践平台
近日,吉林省图们市职业教育中心农广校老师多次奔走在四个乡镇50多个村屯,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精心挑选实训基地和田间学校。
老师们仔细考察每个专业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农民的特点、实际需求、最渴望学到什么,精心挑选出10所田间学校和5个实训基地。这实训基地和田间学校各有不同特色:图们绿盛蔬菜专业农场主营水果、蔬菜、药材等;图们市昌新水稻专业农场主营水稻、玉米及加工销售;图们市鹏程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营黑木耳、蘑菇、灵芝等;图们市华盛专业农场主营玉米、马、牛、羊等。
这些实训基地和田间学校都是该市的特色产业,图们市职业教育中心农广校选出他们作为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和田间学校,目的是为农民培训创建学习实践平台,并更好地带动当地的农民增产创优,为图们市的农业发展开创新空间。
云南省收集到115种油茶遗传资源
从日前召开的云南油茶遗传资源调查编目工作总结会上了解到,历时两年多的云南油茶遗传资源调查编目工作已结束,通过调查编目,摸清了云南油茶资源“家底”,共发现收集具有开发利用或较大科研价值的油茶遗传资源115种。这将为云南的茶业品牌发展提供更加精细的基础保障。
据统计,全世界山茶属植物有100多种,仅在云南就有40余种。2008年以来,云南省先后选育并通过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的油茶良种采穗圃有13个、油茶良种有46个,建设油茶采穗圃5880亩。截至2014年底,全省油茶栽植面积330万亩,产量1.5万吨,产值4.7亿元。根据云南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省油茶种植面积将达1000万亩,油茶将成为该省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
云南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云南省油茶遗传资源调查编目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为油茶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要以资源调查为契机,加强种源地的保护,从而加强资源的保护开发力度。
宣传语(配乐):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造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要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主食餐桌的新宠--马铃薯》
在之前的节目中,我们先后报道了以马铃薯为原料的主食产品陆续在超市中同市民见面的新闻。前不久,农业部在北京举办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国际研讨会。会议提出,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新趋势、农业发展转方式新任务,需要向市场提供更加营养健康的食品,马铃薯作为营养丰富的农产品,推进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马铃薯是营养丰富、方便食用的主要食品,已成为世界上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近年来我国马铃薯生产持续稳定发展,2014年种植面积达557万公顷,鲜薯产量9500多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左右,我国已成为马铃薯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但受品种特性、市场需求等影响,中国马铃薯年人均消费量仅为41.2公斤,远低于欧美国家水平。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旨在开发更加多元化的主食产品,丰富百姓餐桌,改善居民膳食结构。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以及马铃薯主食加工工艺和装备的改进完善,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的时机成熟、条件具备。
我国粮食生产去年已实现“十一连增”,但从发展来看,粮食需求仍将持续增加。同时,受资源瓶颈收窄、环境压力加大、种植效益降低等影响,小麦、水稻等口粮品种继续增产的难度加大。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水缺的国家,人均耕地、淡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土地有限而劳动力较为充足的发展中国家种植。据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介绍:“与小麦、水稻相比,马铃薯耐寒、耐旱、耐瘠薄,在中国分布从南到北、从高海拔到低海拔,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有种植,特别是南方地区开发冬闲田发展马铃薯空间很大。”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城乡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对营养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改善食物营养结构的愿望也愈加迫切。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为居民提供适合饮食习惯的马铃薯馒头、面条等主食产品,是提高居民营养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薯业发展,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促进了薯业快速发展。目前,中国每年种植马铃薯550多万公顷。与此同时,薯业的产业链条有效拓展,加工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产品种类日益增多。薯业已不再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和穷人的产业”,而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丰富人们餐桌的一大亮点。
去年,我国发布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广泛宣传马铃薯的营养价值,引导居民健康消费。据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小虎分析:“目前中国以面制和米制为代表的主食产品,营养结构趋同、不全面,而且热量高,部分消费者甚至出现了阶段性不吃主食或极少量摄入主食的不科学饮食行为,打乱了正常饮食规律。马铃薯热量较低、营养全面,能够适应现代居民对主食消费的新需求和新期待。”
近年来,我国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团队开展了主食专用马铃薯品种筛选、配方与工艺、品质形成机理及营养素综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成功实现了马铃薯馒头、面条的产业化生产示范,为马铃薯主食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的推广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
余欣荣指出,推动马铃薯主食产品产业化发展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搞好规划引导。要指导各地有序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还要强化整体布局,抓好梯次推进。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品消费市场和示范带动效应,选择重点推进城市,以其为核心带动区域内马铃薯主食加工及消费,构建起梯次推进、拓展市场的格局。
目前,北京市延庆县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种薯研发基地,年产马铃薯微型薯1.5亿粒。此外,延庆县与河北省张家口市还将签订马铃薯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马铃薯品种选育推广、高产高效示范等方面合作,共建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