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乡村之声《三农早报》
2015年6月24日播出稿件(周三)
导语:早上好,听众朋友,您现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每天早上为您播出的《三农早报》节目,我是李庆。在今天的节目中,您将收听到:
提要:
我国畜牧业总产值超过2.9万亿
河南省实施化肥减量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每日关注》带您了解《当前我国苗木花卉产业的特点》
我国畜牧业总产值超过2.9万亿
“十二五”以来,我国现代畜牧业建设稳步推进,在保证畜产品有效供给、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维护草原生态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数据显示,2014年,畜牧业总产值已超过2.9万亿元,人均肉类占有量达64公斤,直接从事畜禽养殖的收入占家庭农业经营现金收入的1/6,畜牧业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83家,占比达47%。
全国畜牧系统坚持“稳猪、保禽、促牛羊”的基本思路,强化市场引导,抓好政策落实,化解产业风险,全面提升畜禽综合生产能力。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已成为保障畜产品供给的主力军。“十二五”期间,中央累计投入149亿元支持近3.8万个规模养殖场户基础设施改造升级。2010年以来,启动实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规模养殖已成为保障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的主要力量。2014年,全国生猪、蛋鸡、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42%、69%、45%。
畜禽种业科技创新取得明显突破。“十二五”以来,全国共培育畜禽新品种配套系39个,其中自主培育的蛋鸡配套系已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
目前,畜牧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83家,占比达47%。畜牧业“产加销”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加快推进,形成了一大批“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企业+基地”等形式多样互惠双赢、利益共享的生产经营模式。
农业部组织开展草原确权承包登记试点工作
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方面和延续,加快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事关广大农牧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生态安全和民族团结稳定大局。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2014年,农业部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完善草原确权登记的试点省区,确定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作为试点整县推进。近日,农业部印发通知,2015年继续组织开展草原确权承包登记试点工作,明确要求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有关省(自治区),选择1个以上有积极性和一定基础条件的县(旗、市)、乡(镇、苏木)或者村(嘎查)开展整体试点,实施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项目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愿开展试点。目前,全国累计承包草原2.83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2%,承包形式主要有家庭承包、联户承包和其他承包方式等三种形式。
河南省实施化肥减量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一同关注河南省的化肥减量技术。
日前,在河南省西华县黄桥乡示范区的麦田里,来自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河南省农业厅土肥站、河南省农科院的30多位农业专家,对这里通过实施化肥减量,控制土壤污染措施以后的麦田进行产量预测。
经过专家组现场随机抽取的6个点的测产结果显示,示范区麦田每亩底肥减少30%、苗期追肥减少一半以后,应用“大力士”肥料促进剂技术的示范田比未使用的对照田小麦穗数明显增加,亩增产7.9%,实现了农民种植减少化肥施用量,小麦依然增产的好效果。
河南远东生物公司总工程师党永富介绍,肥料促进剂的使用可以有效解决因过量施用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实现食品安全的源头控制,推进化学农业向生物农业转变,化肥减量技术也属于首创。
据了解,肥料促进剂由于具有超强亲水性与保水能力,使作物能有效地吸收土壤中的磷、钙、镁及微量元素;对土壤中的酸、碱具有绝佳缓冲作用,可有效平衡土壤酸碱值,避免长期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使土壤变得松软;可固化有毒重金属;可增强植物抗病及抗逆能力。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三农资讯》,欢迎您继续收听下面的节目。
主持人:根据各地春季玉米螟冬后基数调查结果,今年大部地区百秆活虫量低于常年和上年;春玉米种植面积大,长势良好,结合天气情况综合分析,预计全国一代玉米螟在黑龙江南部、吉林中西部、辽宁中西部、内蒙古东部及新疆北部偏重发生,东北其他地区、华北、黄淮、新疆南部中等发生,其他地区多为偏轻发生;全国一代玉米螟发生约1.5亿亩。那么具体情况,我们采访一下全国农技中心病虫害测报处的刘杰。刘杰你好!
刘杰:主持人你好!听众朋友、农民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刘杰,请你介绍一下,目前玉米螟的发生趋势情况。
刘杰:好的。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东北地区较常年偏晚2-7天,其他各地区与常年接近或者早晚在4天以内(具体数据见表1)。预计6月中旬至7月末,西南、江淮、黄淮、西北、华北、东北将陆续进入一代幼虫为害盛期。
一、大部地区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偏低
据春季各地剥秆调查,各地玉米螟越冬死亡率比常年偏高,大部地区冬后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比常年和上年偏低,延续了近几年玉米螟基数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区)平均百秆活虫数在28-46头之间,除内蒙古比上年和常年增加外,其他三省均低于上年和常年;新疆和江苏为35头,山东和安徽为27头,河北、天津、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在10头以上,北京、云南、四川和重庆在10头以下,除江苏和湖北比上年增加外,其余大部省份低于上年(具体数据见表2)。
二、玉米种植和生长情况对玉米螟发生有利
今年春玉米种植面积接近上年,目前北方大部处于三叶至七叶期,西南地区处于七叶至拔节期,江南、华南西部处于吐丝至成熟期,西南、华南地区当前玉米多为拔节期,其中东北、华北、黄淮、西北地区玉米生育期接近常年,大部主产区春玉米长势良好,有利于玉米螟发生和为害。
三、天气条件对部分地区一代玉米螟发生有利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6月份,除东北地区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内蒙古东部部分地区、东北地区南部和新疆北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2~5成,对一代玉米螟发生有利;黄淮地区东部、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东北部和南部降水偏少2~5成,对一代玉米螟发生有一定抑制作用。
主要情况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好的,谢谢刘杰,这就是今年一代玉米螟发生趋势情况。如果大家还想了解其他更全面、更详细的数据或病虫方面的信息,可以到全国农技推广网的病虫测报网页查询一下。
宣传语(配乐):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造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要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当前我国苗木花卉产业的特点》
今天的每日关注,我们来聊花卉产业的发展。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穆鼎老师,您好,穆老师,先跟我们听众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专家:李庆你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1 中国发展花卉产业的意义
广义的花卉包括鲜切花、盆栽花卉、观叶植物、庭院花卉、绿化苗木、观赏树木、草坪等几大类,它以独特的景观价值成为美化人们生活、绿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花卉产业除了上述花卉产品直接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之外,还包括种子种苗、专用花肥、育花基质、园林机械等辅助产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一门现代新兴产业,花卉产业在国际范围内迅速崛起,一直呈现出持续发展、欣欣向荣的局面。世界各国花卉业的生产规模、产值及贸易额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目前世界花卉生产面积约210万hm2,全球花卉产业总产值已达到2000亿美元,世界花卉产品贸易额从20世纪90年代起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已成为世界贸易的大宗商品,到2006年全球花卉消费已超过3000亿美元。现代花卉产业早已突破了传统种植业的范畴,辐射到农药、肥料、基质、设施、设备等相关工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多行业,已由小农生产方式,发展为环节相互独立、多方协同的现代产业价值链体系,因此,花卉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意义,被称之为“花卉经济”。
目前,花卉的消费日趋扩大。继欧洲、美国和日本花卉市场经久不衰、持续发展之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花卉消费量大幅度增加,成为全球新兴花卉消费市场。世界花卉产业全球转移趋势加强,花卉生产已由西欧、北美和亚洲的日本等发达地区转向自然气候条件优越、劳动力价格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虽然花卉生产竞争十分激烈,市场变化很大,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但花卉产业以其高产出、高效益的特征仍然吸引了各国把花卉产业作为高附加值、高产出产业,不断加大发展力度。据世界经济贸易行家预测,在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10大行业中,花卉业被列为第2位。花卉业是世界各国农业中唯一不受农产品配额限制的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近10多年来,世界花卉业以年平均25%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世界经济发展的平均速度,是世界上最具有活力的产业之一。
中国发展花卉产业具有种质资源优势、气候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市场潜力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成本比较优势明显,花卉产业作为一项占地面积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大的优势产业,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手段。从种植业收益来看,通常花卉的亩产值在1万元以上,水稻为800~1200元,蔬菜为6000~8000元。单位土地面积上种植花卉的产值一般可以达到普通作物和果树的10~50倍,而花卉出口创汇利润高达40%,比蔬菜、水果高3~4倍。
综上所述,花卉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效合一”,劳动密集、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三密合一”的绿色朝阳产业,发展花卉业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对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带动农民致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2.1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总体状况
近年来中国花卉产业发展十分迅速,花卉种植面积与销售额持续上升,花卉产值20年来年均增长约30%,2007年全国花卉种植面积75.03万hm2,约占世界花卉总种植面积的1/3,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2007年全国花卉销售额达613.70亿元,出口额约3.28亿美元。因此,中国在世界花卉生产贸易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农业部公布的花卉统计数据,2007年全国有花卉市场2485个,企业54651个,其中种植面积在3hm2以上或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7825家,花农1194385户,从业人员3675408人,专业技术人员132214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花卉企业数量从狭义上说也就是5.7万家(含花卉市场)。花农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一般没有在工商注册,但有些生产规模和产值不低于花卉企业。从概念上讲,他们类似于花卉发达国家的种植者(Grower)。发达国家都将种植者视同小企业[11],因此,从广义上说,中国花卉产业共有大小企业125余万家。
2.2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的特点
近年来,由全国花卉生产基本变动情况可以看出,中国花卉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2.2.1 花卉种植面积大幅扩大,花卉销售额逐年增加
2001年,中国花卉种植面积为24.6万hm2,比1995年增加了228%;鲜切花销售量37.0亿枝,比1995年增加了239%;销售额为25.0亿元。到2005年,花卉种植面积达到81.0万hm2,是1995年花卉种植面积的近11倍,与2004年相比,增加了229%;鲜切花销售量达到108.8亿枝,是1995年的10倍,比2004年增加了194%;鲜切花销售额为50.8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103%。2006年,花卉种植面积大幅下降,但花卉销售额不降反增,2007年花卉种植面积回升到75.0万hm2,花卉销售额为613.7亿元,其中鲜切花销售量达到129.1亿枝,销售额69.78亿元。从2001年到2007年,花卉种植面积年增长率平均为17.25%;花卉销售额年平均增长16.1%。
2.2.2 花卉生产经营实体增加,花农及从业人员增多
2001年,中国拥有花卉市场2052个,花卉企业3.2万个,其中大中型企业3343个,花农69.5万户,从业人员195.3万人。2005年,花卉市场达到2586个,花卉企业6.5万个,其中大中型企业8334个,花农增加到125.1万户,花卉从业人员增加至440.1万人。从2001年到2005年的5年时间,花卉市场数量增加了26%;花卉企业数量增加了102.7%,平均年增长22.1%;种花农户增加了80.1%,平均年增长16.0%;花卉从业人员数量增加了125.3%,花卉专业技术人员人数增加了122.2%。2006年花卉生产经营实体、从业人员均大幅下降,但花农增多,2007年有所回升,花卉市场达到2485个,花卉企业5.5万个,其中大中型企业7825个,花农增加到119.4万户,花卉从业人员增加至367.5万人。
2.2.3 花卉产品结构不断向多样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一是鲜切花生产。1986年前鲜切花生产在中国基本上是空白,这些年来,鲜切花发展有了重大突破。尤其是近些年来,云南省鲜切花生产发展迅速。另外广东、上海等沿海城市以及华中、华北等大中城市附近也纷纷开始发展鲜切花生产,生产品种也由菊花、康乃馨、剑兰、月季等普通切花向百合、火鹤、满天星、鹤望兰等高档切花发展,产品质量逐渐提高;二是商品盆景异军突起,年产量达数百万盆,商品盆景也已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三是盆栽花卉种类增多,绿化苗木生产结构也逐渐趋于合理。
2.2.4 花卉生产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迈进
花卉进入商品生产以后,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花卉生产者逐步放弃了“小而全、小而散”的传统生产方式,开始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主要花卉产品的生产已初步形成规模,并显示出区域优势和企业优势。到目前,中国已形成了以上海、昆明为重点的鲜花生产基地,以广东、福建为中心的观叶植物生产基地,以四川、辽宁、上海为主的种球、种苗繁殖基地。这些基地的形成,对中国花卉区域化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2.5 花卉市场由季节供应向周年上市转化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花卉开始向大生产、大流通方向发展,生产者充分利用中国地域辽阔、生产区域广、南北海拔生态条件各异的有利条件,有效地调剂了不同花卉产品的上市时间;另外生产者更加注重生产设施条件的改善。到目前主要的鲜切花产品和商品盆花盆景基本可实现周年供应。
2.2.6 花卉国际贸易逐年扩大
近年来中国花卉进出口贸易也呈现双增长趋势。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中国花卉进出口总额达到1.43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26.1%。其中出口总额将近7475万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19.8%;进口总额为6860万美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33.7%。2007年中国花卉产品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亿美元,达2.08亿美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22.5%,其中,出口金额近1.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6%,进口金额0.8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0.52%,中国花卉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双升”态势。据统计,2007年中国盆花和鲜切花出口总额达3509万美元和3056万美元,较2006年分别增长了18.6%和10.83%。盆花出口种类基本锁定在绿植、盆景、国兰等几大类,主要出口市场是韩国、荷兰、日本、美国等国以及中国香港地区。鲜切花出口种类主要有菊花、康乃馨、月季等品种,出口市场以日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地区为主。
如果按照中国花卉协会及农业部中国花卉业年度统计的口径,2006年中国花卉出口额呈现突破性增长,约6.09亿美元,2007年中国花卉出口额3.28亿美元。
2.2.7 花卉产业前景良好
世界花卉业的生产、销售将继续保持比较快的发展速度。西欧国家在花卉生产、经营方面会继续保持其优势地位,然而由于其基础水平较高,从提高的幅度和发展的速度上看,将相对减慢。而亚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需求的规模和质量会不断提高,花卉业将会继续呈现比较快的发展速度,生产规模会快速扩大,花卉产量和质量也会大幅度提高。中国拥有独特的气候、地形、环境条件,花卉资源异常丰富,悠久的花卉栽培历史积累了丰厚的花卉文化底蕴,花卉生产正逐渐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国内花卉消费市场空间巨大,而且,中国政府部门和花卉相关行业组织均高度重视和支持花卉产业的发展,出台并执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花卉生产和贸易的政策。在这种有利环境下,中国的花卉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
主持人:嗯,好的,非常感谢穆鼎的介绍,明天我们还会继续介绍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欢迎您继续收听。
李庆:好的,以上就是今天《三农早报》节目的全部内容,感谢您半小时的陪伴。如果想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节目内容,您可以关注我们节目最后的联系方式。
栏目片尾:资讯万千,我们为您细细挑选,每天清晨《三农早报》准时陪在您身边。如果对节目有什么意见或建议,需要了解节目相关资料、收听更多的节目,与我们在线交流互动,您可以登录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央广网,可以关注《三农早报》新浪微博,关注“中央农广校—三农早报”微信公众账号。同时欢迎您关注“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微信公众账号,了解更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服务内容。我们的通讯地址是: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农业部北区24号楼,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广播教育中心,邮政编码:100125,热线电话是:010-59196068转8008。
那好了,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要跟您说再见了,节目编辑夏羽,录音王迪,我是李庆。明天早上我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