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乡村之声《三农早报》
2015年6月28日播出稿件(周日)
我国现代植保建设工作情况
主持人:早上好,各位听众、农民朋友,欢迎收听本期《三农早报》,我是李庆。
我国是一个农业病虫害发生严重的国家,防治病虫仍然需要使用农药来控制危害,每年虫口夺粮1800亿斤以上,约占粮食总产的16%。这其中,现代植保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陈生斗,请陈主任和我们一起来聊一聊我国现代植保建设的相关情况,现在陈主任已经来到了我们的演播室,欢迎陈主任!
陈生斗主任:李庆你好,听众朋友们、农民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陈主任,非常高兴您能来做客我们的节目。说到现代植保,可能咱们有的听众朋友对于现代植保的高年还不是十分了解,那节目的一开始想先来请陈主任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究竟什么是现代植保?
陈生斗主任:好的。现代植保是以现代科技、装备、人才和政策为支撑,实现农作物病虫害可持续治理的一个新兴的防灾减灾体系。其核心是通过对现代技术与现代物资装备的高度集成应用,实行病虫害的科学防控,根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有机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显著标志是监测预警信息化、物资装备现代化、防控技术集成化、防控服务社会化、人才队伍专业化、植保管理规范化。
主持人:经陈主任的介绍,我们大家基本上对于现代植保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和了解,那陈主任您看,咱们在节目的一开始我们已经给大家介绍了现代植保对于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那想请教一下陈主任,今年咱们国家植保工作开展的情况怎么样呢?您来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陈生斗主任:好的。农业部和各级植保部门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工作方针,强化公共植保职能,大力推行绿色植保和专业化统防统治,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属地管理、联防联控”的重大病虫防控长效机制,健全植保服务体系,推进植保法制化管理、数字化预警、绿色化防控和专业化服务。实现了“确保重大疫情不蔓延危害,重大病虫害不暴发成灾,安全用药水平显著提升,农药使用量逐步降低,粮食作物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的总体目标。年均挽回粮食损失1800多亿斤,为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连续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重点取得了以下八个方面的进展:
主持人:好的,经陈主任的介绍,我们大家知道了现代植保在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领域可以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陈主任,今年咱们在现代植保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呢?
陈生斗主任:我分八个方面跟大家介绍:
一、重大病虫可持续治理取得明显进展
蝗虫的可持续治理方面确定了以生态控制为基础、生物防治为重点、应急化学防治为补充的蝗灾可持续控制策略,大力集成推广微孢子虫、绿僵菌等生物制剂和牧鸡牧鸭、招引椋鸟等天敌保护利用技术,全面实施了以生物防治为主的蝗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有效地控制了蝗虫的发生危害。小麦条锈病的防控遵循“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分区治理、综合防治”的可持续治理策略,在抗病品种合理布局的基础上,通过采取在条锈病越夏区压缩小麦面积、在秋苗主要发病区推广秋播拌种等措施,至2014年已连续10年将小麦条锈病的流行面积连续控制在350万公顷以下。针对水稻“两迁”害虫的暴发特点和迁飞规律,实施“华南稻区加强中、后期防控,减少迁出虫量;长江中、下游及江淮稻区压前控后;西南稻区适期防治;北方稻区强化后期防治”的分区防控策略,大力推广稻田科学安全用药技术,全面实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联防联控,有效地减轻了水稻重大病虫发生强度。
主持人:好的,通过陈主任的介绍,我们大家知道了首先第一方面进展是重大病虫可持续治理取得了明显进展,那第二方面呢?
陈生斗主任:第二是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各级植保部门在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蔬菜和果树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推广方面成效突出。自2006年全国植保工作会上提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来,全国各级植保部门不断加大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推广力度。一是政策层面加大了绿色防控的技术集成推广力度。2010年农业部印发了玉米螟绿色防控工作指导意见,2011年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指导意见,各省(市)也出台了相关的支持政策;二是开展了绿色防控集成推广示范。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从2007年起组织全国开展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到2013年全国累计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730多个,示范面积1亿多亩次,集成了20多种农作物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三是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如通过灯光、色板、昆虫信息素、气味剂等诱集并杀灭害虫的理化诱控技术,捕食螨、赤眼蜂、丽蚜小蜂、瓢虫等天敌应用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
主持人:好的,这是陈主任给我们介绍的第二个方面的进展,就是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成效显著,那第三个进展呢?
陈生斗主任:第三就是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亮点突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病虫绿色防控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关键举措。
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探索病虫防控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提高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能力,2014年,农业部组织开展了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试点,建立了218个示范基地,积累经验,逐步推广。
通过示范,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首先,集成了一批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各地因地制宜集成了适宜不同作物、经济实用、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的病虫害综合治理模式,为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其次,农药用量明显减少。示范区降低化学农药用量20%~30%,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天敌种群数量明显上升。第三、节本增效显著。示范区亩增产8%以上,节本增效150~200元,农产品质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主持人:好的,那咱们有什么想法和打算吗?
陈生斗主任:2015年,我们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多元主体、专业服务”的原则,计划在全国建立示范区538个,示范面积920万亩,辐射带动7160万亩;通过建立一批示范区、集成一批适用技术、培育一批实施主体,带动大面积推广应用,实现病虫综合治理、农药减量控害,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绿色、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好的,那这是第三方面的进展,第四方面是什么呢?
陈生斗主任:第四是新型植保机械试验示范展示全面推进。我国是一个农业病虫害发生严重的国家,防治病虫仍然需要使用农药控制危害,而这些农药主要通过植保机械来喷洒。因此,推广高效植保机械、抓好精准施药是植保部门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全国农技中心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加强现代植保建设,大力推进植保装备现代化,提高了重大病虫防控能力和水平。
为全面推进我国新型植保机械应用与推广,解决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治困难的问题,全国农技中心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联合在吉林省四平市举办新型植保机械防治玉米病虫害技术培训活动。活动现场展示了引进的和国产的大型玉米田专用喷雾机,以及有人和无人驾驶的直升机等新型植保机械。参加培训的人员普遍反映,新型植保机械是解决玉米病虫害防治的重要装备,对提高玉米病虫防治效率、防治效果、增产增收意义重大。
全国农技中心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举办水稻田植保机械使用技术培训班。培训现场展示了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6种水稻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14种无人植保机、从国外引进的2种水稻田自走式喷雾机等20多种水稻田专用植保机械,让专业化防治组织和广大农民了解和掌握水稻田植保机械的作业性能与效率,增强了用现代化的植保装备全面推进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水平的信心。
随着我国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不断扩大和新型植保机械的发展,以及专业化统防统治力度的加大,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水平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主持人:对,这是陈主任给我们大家介绍的第四方面的进展,就是新型植保机械试验示范展示全面推进,通过大量的数字说明了这一切。
中国乡村之声
主持人:好的,欢迎继续收听《三农早报》周末关注。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陈生斗,请陈主任和我们一起来聊一聊我国现代植保建设的相关情况。
陈主任给我们大家介绍的第四个方面的进展,就是新型植保机械试验示范展示全面推进,通过大量的数字说明了这一切。那第五个方面呢?陈主任
陈生斗主任:第五是农药安全科学使用技术普及成效显著。截至2014年10月底,全国农技中心先后会同陕西省农业厅、江苏、安徽、山东、四川、云南、陕西、海南等省植保部门、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以及有关国内外农药企业,联合在15个省举办了627场农药安全科学使用与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技术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农民近3万人,发送《安全科学使用农药挂图》、《安全科学使用农药培训手册》7万份,分发安全施药防护衣、防护面罩3万套。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安全科学用药技术水平和田间操作技能,改变了农民不合理的用药行为,控制了农产品农药残留污染,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主持人:这是第五个方面农药安全科学使用技术普及成效显著,那第六方面是什么呢?
陈生斗主任:第六是抗药性监测与治理取得新进展。全国农技中心组织河北、江苏、河南、广东等20个省80个抗药性监测点,分别对稻飞虱、二化螟、棉铃虫、小菜蛾等10多种重大病虫的30多种田间常用药剂开展了抗药性监测,及时发布抗药性监测公报,指导各地科学用药。
监测结果表明,水稻褐飞虱、二化螟抗药性快速上升,棉铃虫、棉蚜抗药性持续偏高,小菜蛾抗药性令人堪忧。
对此,我们建议: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严格限制吡蚜酮、噻虫嗪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在广东、云南、海南等地区每季蔬菜每类作用机理的杀虫剂使用次数不要超过1次;暂停使用吡虫啉、噻嗪酮防治褐飞虱,暂停使用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防治小菜蛾。
此外,全国农技中心还强化了抗药性监测技术培训,先后举办抗药性监测技术培训班8期,培训技术人员400多人次。在江苏、安徽、湖北、广东、广西5省(区)建立了水稻主要害虫抗药性治理示范区;在河南、山东两省建立了棉花、小麦主要害虫抗药性治理示范区;在天津建立了蔬菜主要害虫抗药性治理示范区。通过开展抗药性监测及轮换、交替用药等措施,延缓了害虫抗药性的发展。
主持人:好的,那以上两方面是陈主任从农药的科学使用以及抗药性监测方面给我们大家做了一个介绍,那接下来呢?
陈生斗主任:接下来我要介绍第七各方面,是病虫害综合解决方案引领防治新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土地的流转、规模经营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效益有所提高,但是病虫害防治、特别是水稻病虫害防治问题突出,病虫防治雇工难、成本高,农民对新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农民迫切需要防效高、持效期长、安全环保的农药品种,达到防效好、省工、省药、增产、增效的目的。
主持人:对,也是在这种形势和背景之下,更加需要病虫害综合解决方案了。
陈生斗主任:是的。为适应农业生产形势的发展,满足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全国农技中心与有关单位着手试验示范和推广作物病虫综合解决方案。以作物为主体,针对当地作物不同生育期主要病虫草鼠害发生情况,选用高效、持效期长、安全环保的药剂品种,结合配套的施药技术,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综合解决病虫草鼠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防效,减少施药次数和用药量,减少用工成本,实现增产、增收、增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可以说,以作物为主线的病虫害综合解决方案,不仅创新了病虫防治用药模式,引领了科学用药技术发展,而且深受广大农民欢迎,是植物保护发展的重要方向。
主持人:看来病虫害综合解决方案的确是引领防治新的模式,值得期待。那这是第七个方面,还有吗?
陈生斗主任:第八是包装废弃物处置打造美丽田园。农药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重要投入品,农药在我国农村地区的长期大规模使用产生的废弃物,成为农村、农田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然而,在我国,受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民自防自治的传统防治模式影响,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起步较晚,缺乏成熟的模式和完善的运行体系及明确的法律法规,工作基础比较薄弱。
近年来,国家加快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步伐,农业部和地方政府开始实施农药废弃物回收处置项目,围绕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进行了实践,并探索建立低成本、能推广、易见效的长效回收处理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
比如,2013年,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区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行动,提出“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三项任务,实现“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四大目标。作为三大行动内容之一的“清洁田园”活动,将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理作为自治区重要的民生工程,努力减少农药废弃包装物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通过广泛宣传、示范带动、逐步引导,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项目以现金回收、奖励奖赏等方式,鼓励农民群众主动清捡农药废弃物。
活动开展以来,广西共清洁田园面积26.3万公顷,清捡田间废弃物2.2万吨,统一运送到具有有毒有害物体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了无害化销毁,推广清洁技术面积达28.59万公顷;初步形成了适合当地实际的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模式及工作机制。不仅实现了废弃农资及包装物的集中管理,而且逐步改变了农民长期以来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随意丢弃废弃农资及包装物的不良习惯,从根本上切断了有毒残留物对农田土壤及水体的侵害,提升了农产品品质,清洁田园效果突出。今后,应该进一步总结经验,争取政策支持,逐步在全国推广。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陈生斗主任,就现代植保建设工作的相关情况,给我们大家所做的一个详细的介绍,再次感谢陈主任,谢谢!
陈生斗主任:谢谢!
李庆:好的,以上就是今天《三农早报》节目的全部内容,感谢您半小时的陪伴。如果想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节目内容,您可以关注我们节目最后的联系方式。
栏目片尾:资讯万千,我们为您细细挑选,每天清晨《三农早报》准时陪在您身边。如果对节目有什么意见或建议,需要了解节目相关资料、收听更多的节目,与我们在线交流互动,您可以登录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央广网,可以关注《三农早报》新浪微博,关注“中央农广校—三农早报”微信公众账号。同时欢迎您关注“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微信公众账号,了解更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服务内容。我们的通讯地址是: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农业部北区24号楼,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广播教育中心,邮政编码:100125,热线电话是:010-59196068转8008。
那好了,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要跟您说再见了,节目编辑夏羽,录音王迪,我是李庆。明天早上我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