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昆明市农广校结合“百万中专生计划”,以中专学历教育为平台,为新农村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在全省招生大幅滑坡的情况下,根据各县(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新的中专办学模式的摸索,2005和2006年分别招收中专学员240人和225人。
一、创新招生模式,完善资金配套。从2004年开始,昆明市农广校初步尝试在“村两委”直接办学的新思路。校长曹永辉同志多次到各乡(镇)与村支部委员会和村委员会,最终与呈贡小古城村委会商定,开办以呈贡县农广校为试点的村委会中专教学班,大大方便了乡、村农民,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2005年结合“绿色证书示范村”建设,不断扩大招生影响。在市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从市财政的经费中按生均200元/人年,直补到招生的各县(区)农广校;协调昆明市市委组织部,与“云岭先峰”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由市委组织部和市农业局联合发文并下达各县农业局,明确招生任务,市委素质教育导小组按生均200元/人年、每年100人补助给昆明市农广校,市校根据具体办学情况和办学规模直接补助到各县(区)分校。这些措施提高了农广校招生的积极性,减轻了各县(区)办学的经费压力,当年招生240人,使昆明市农广校的招生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2006年的中专招生工作在总结了前两的招生经验,把“百万中专生计划”的精神贯穿其中,大规模推进在“两委”直接开办中专班的办学模式,分别在宜良狗街镇的小马街和孙家营村委会开办73人的种植(蔬菜)和(果树)专业中专班、晋宁县六街乡龙王村委会开办60人的种植(蔬菜)专业中专班、西山区团结镇和平村委开办39人的种植(蔬菜)专业中专班。
二、市县紧密配合,做好招生工作。昆明市农广校从实际出发,全面负责制定实施性招生计划,各县(区)农广校负责招生并在乡镇和村组建教学班和学习小组,落实教学环节。市校学员学习采用业余、半脱产或脱产方式;实行学期制或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市农广校多次校开展招生及教学研讨,邀请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到各县(区)分校开学典礼现场、办学现场指导工作,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学习积极性,鼓舞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昆明市校分别与宜良、晋宁县校在联合开办的“绿色证书示范村”中开展招生工作,把学历教育纳入“示范村”建设内容,全面提升“示范村”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农民培养科技带头人和致富能手,此项目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规范教学管理,严抓考试质量。昆明市农广校统一制定各类学员录取、登记、审录、成绩、毕业名册等表格分发各办学县校,由县(区)校填写后上报市校,在一定程度规范各办学分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实现了学员报名录取、成绩管理、毕业办证的计算机管理化。市校成立了市级教师讲师团。根据各县(区)产业结构,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确保教学质量。应学员要求选择适应产业结构的专项技术课程,聘请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