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的价格应该还可以,我忙了一会就捞了70多斤,卖个1000多元是没有问题的!”这是位于高安街道草山村芜湖市何元银家庭农场负责人何元银在自家承包的水塘里捞着小龙虾,准备卖给前来收购的商户。
今年59岁的何元银是土生土长的草山村人, 20多年的摸爬滚打,他与农业打了一辈子交道。2015年,随着其家庭农场的注册成立,他拥有了一个新身份——高素质农民。通过累计投资50余万元资金及土地流转,何元银的家庭农场种植了水稻、小麦、油菜等。他每日均要在农场转一转、看一看,指导着工人进行田间、水面等综合管理,农忙时,他还要带着大家一起参与其中,不敢有一丝懈怠。
与传统农民相比,高素质农民一般需要掌握专业技能,较少从事非农产业,其产品和服务集中于较小领域,有较大的经营规模,直接面向市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我家的农场是省市级的示范家庭农场,我也是全村规模最大的种养殖户,必须要干出一点成绩出来,才能让全村人感到信服。”何元银介绍说,之所以第一时间成立家庭农场,主要归结于几个原因,首先是一直在从事农业活动,对土地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其次就是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生产,特别是随着美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相信农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作为当地高素质农民的典型代表,何元银与其家庭农场的发展,就是最好的写照。别看当时年龄已是五旬的何元银,从最初的传统种植,到后期实施“稻虾轮作”,他除了邀请相关技术专家给予技术指导帮助外,还经常走出去“充电”,参与各类农业技术培训,学习和掌握最前沿的农业科技信息,因此其家庭农场的种养殖收成总体向好,特别是采取不施农药、有机自然的种养殖,整体收益保持着平稳有升的势头,年均综合收入突破了20万元。
“农业不仅仅是涉及到大家的吃饭问题,还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实际利益,自然也要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采取更灵活的方式,才能实现收入的稳定增加。”何元银说,边给自家散养的土鸡喂上了稻谷饲料。以自家农场养殖的小龙虾为例,每年的四五月份至七八月份,都是其收获期,仅此一项就能有10余万元的收入。结合着数年来的种养殖经验,他还有了一项新计划,准备再次投入20万元,在别处新建一处草莓大棚种植基地,届时一旦成行,将打破本地人无人种植草莓的零记录,还能示范带动更多村民突破常规,进一步拓展致富增收的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