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市寻甸县云南泵龙马铃薯种植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7月,是一家集马铃薯产购销和育种推广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公司生产的“泵龙”马铃薯,获国家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和中国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并于2023年12月挂牌成立农民田间学校。
近年来,泵龙马铃薯农民田间学校不断做强做优马铃薯产业,积极践行联农带农育农理念,有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坚持科研创新,强化辐射带动
泵龙马铃薯农民田间学校建有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2.3万亩,种薯繁育温室大棚1万平方米,分拣大棚5000平方米,保鲜储藏冷库4600平方米,采用目前较为先进的智能物联网技术,年生产脱毒原原种500余万粒,生产一级脱毒种薯1万吨以上,商品薯和优质种薯年销售量达6万吨以上,产品除供应省内还销往国内多个省份,出口至越南等国家。
为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学校构建集科研创新、种薯繁育、商品薯生产、精深加工、物流销售于一体的马铃薯全产业链经济,打破多年来当地马铃薯以鲜薯销售附加值低的局面。截至目前,公司制定发布企业标准29项,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申请专利27项。采用先进种植模式,使化肥使用量减少20%左右,防治晚疫病杀菌剂使用减少30%。在合理村示范种植的小春马铃薯,平均每亩比常规种植增收1000公斤,每亩节约生产成本600元左右,实现增产节本、提质增效。
学校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云南省种业阵型企业、云南省扶贫明星企业、云南专精特新创新型企业、“昆明市企业技术中心”等荣誉称号,2022年公司经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批准为2023年国家救灾备荒马铃薯种薯生产储备单位。
坚持优选师资,夯实育人基础
名师领航提质效,学校师资构成多元化邀请农业技术推广专家、经验丰富的乡土人才以及农广校教师进行授课。引入省内知名农业专家教授、市县农技科研人员15名,其中教授职称3名、研究员3名、高级农艺师9名,涵盖马铃薯组培、育种、农机、土肥、栽培、植保等方面专家,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科研经验,为农民讲解前沿农业技术,提供理论指导。结合昆明马铃薯产业发展,重点聘请昆明市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充实师资库,为学校高素质农民培育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特聘扎根一线、技术过硬的“土专家”“田秀才”2名,熟悉农业政策法规的专家和农业创新创业典型代表1名。学校充分发挥农广校体系优势,根据课程安排聘请农广校教师开展技术培训、实践指导,帮助农民更好理解教学内容。
学校目前开设培训课程有马铃薯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乡村振兴之产业融合发展、植保用药与生物防控、现代设施农业生产技术、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深受当地薯农的欢迎。
坚持按需施教,助力“就地成才”
泵龙马铃薯农民田间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为先、自下而下”的培训理念,通过鼓励学员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生态意识和团队精神,从而帮助学员提高生产能力、决策能力。围绕马铃薯产业,根据农时季节及农民学员的专业素质,通过田间课堂的培训,让种植户了解如何进行病虫害防治,帮助学员进一步提高种植技术。田间课堂已成为农民能力技术提升的“加油站”、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以前种洋芋,碰上病虫害只能干着急,现在可不一样啦!” 来自凤合镇大箐村委会的薯农王世奎感慨道。在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中,王世奎不仅学到了系统的洋芋种植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机会在实践中得到专家手把手地指导。“专家带着我们进基地,现场讲解怎么防治病虫害,还教我们科学施肥,这些方法特别实用”。王世奎说:“以前我也参加过许多培训,但农民田间学校这种在家门口、实地看现场学的培训方式,方便又实用。”如今,他种植的洋芋产量提高了,品质也更好了。
泵龙马铃薯农民田间学校自开办田间课堂以来,组织开展了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21期,累计培训2356人次,开展现场观摩交流5300余人次,培育高素质农民150人,联农带农育农成效显现。
坚持“学用贯通”,拓宽增收路径
泵龙马铃薯农民田间学校带动凤合镇及周边乡镇、县区农户种植优质马铃薯,面积达10万亩以上,使1万余脱贫群众受益,其中残疾人600余人。并采取“五包”方式帮富种植户。实行“五包”,即包供种薯、包控种植成本、包技术指导、包回收商品薯、包保护价收购。
与所在的凤合镇50户农户签订长期帮扶协议,对困难群众“一对一、手拉手”帮扶。针对有发展能力、缺技术的农户,学校免费提供脱毒种薯,对于技术不过关的种植户,请专家专项授课,发放致富信息。在马铃薯种植各环节,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给予指导,商品薯由学校统一保底收购,实现学校与学员利益紧密联结,共谋发展。开展就业帮扶,优先吸纳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农民学员在企业用工,比例超过用工总数的40%。
为帮助残疾人家庭增收,2017年以来,学校先后投资22.9万元,在凤合镇建立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建成200亩马铃薯种植基地,免费为残疾人发放种薯和复合肥,聘请马铃薯种植专家为残疾人举办标准化技术培训班,辐射带动周边608户残疾人户科学种植马铃薯。
寻甸泵龙农民田间学校校长胡荣海说:“我们在种植基地常年用工100人左右,在马铃薯加工车间长年用工100人左右,基本都是当地的农民,他们都是田间地头的种植能手、农产品加工的车间能手。在生产加工等方面技能培训目标很明确,学以致用、学用贯通。将来,泵龙马铃薯农民田间学校将继续深耕农民教育培训领域,为更多农户开展“理论+现场”教学培训,为农民送技术、送经验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实现‘就地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