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听众朋友、农民朋友们,晚上好!我是节目主持人关常。为了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民种粮带来的不良影响,保护农民的种粮、养殖等积极性,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应,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那么,2015年国家农业补贴政策有什么新调整呢?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就和大家一起,对大家都很关心的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新政进行介绍。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朱俊峰教授。下面来听主持人李庆的采访:
李庆:朱教授,来和广大的农民朋友打个招呼吧。
专家:李庆你好,听众朋友、农民朋友们,大家好!
李庆:朱教授,欢迎您再次做客我们的节目。在上期节目中,我们讲到经国务院同意,决定从2015年调整完善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这次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目的是提高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提高政策效能,在国家对农民的总体支持力度不降低的前提下,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那么节目一开始,我们还是先来回顾一下上期的精彩内容(略)。
专家: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效应递减,政策效能逐步降低,迫切需要调整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众所周知,我国农业生产成本较高,种粮比较效益低,主要原因就是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经营规模小。受制于小规模经营,无论是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金融服务的提供、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还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推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效益的增加、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都遇到很大困难。因此,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生态安全保障体系,迫切需要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加大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是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的迫切需要。在多数地方,农业“三项补贴”已经演变成为农民的收入补贴,一些农民即使不种粮或者不种地,也能得到补贴。而真正从事粮食生产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却很难得到除自己承包耕地之外的补贴支持。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对调动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作用大大降低。因此,增强农业“三项补贴”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加大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力度,提高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效能,迫切需要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
与此同时,调整完善现行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有利于我国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进一步通过“绿箱政策”措施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
对补贴“三合一”这项改革,基层干部认为是种进步,可以减少手续,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率。
主持人:稍后继续播出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新政解读,欢迎您接着收听。
主持人:欢迎回来,听众朋友,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朱俊峰教授。下面继续请朱老师对大家都很关心的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新政进行介绍。来听李庆的采访:
李庆:这次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调整完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专家:这次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调整完善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在全国范围内调整20%的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根据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的情况,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从中央财政安排下达的农资综合补贴中调整20%的资金,加上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统筹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二是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由财政部、农业部选择部分省,由省里选择一部分县市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
李庆:您刚才提到要在全国范围内调整20%的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那么支持的对象主要有哪些?
专家:支持对象为主要粮食作物的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者,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体现“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
李庆:“三项补贴”试点地区都有哪些呢?
专家:2015年,财政部、农业部选择安徽、山东、湖南、四川和浙江等5个省,再由省里选择一部分县市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
李庆:在这5个省的试点地区都开展了哪些试点内容?
专家: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李庆:试点内容一个是支持耕地地力保护,一个是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那么具体是怎么实施的呢?
专家:将8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加上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象为所有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享受补贴的农民要做到耕地不撂荒,地力不降低。补贴资金要与耕地面积或播种面积挂钩,并严格掌握补贴政策界限。对已作为畜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非农业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以及长年抛荒地、占补平衡中“补”的面积和质量达不到耕种条件的耕地等不再给予补贴。同时,要调动农民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意识,主动保护地力,鼓励秸秆还田,不露天焚烧。这部分补贴资金仍然采取直接现金补贴到户的方式。
将2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加上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按照统一调整完善政策的要求集中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李庆:对于非试点地区,“三项补贴”改革应如何实施?
专家:对于非试点地区也可根据本地实际,比照试点地区的政策和要求自主选择一部分县市开展试点,但试点范围要适当控制。2016年,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将在总结试点经验、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推开。
李庆: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重点支持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通过农业信贷担保的方式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贷款提供信用担保,着力解决新型经营主体在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各地尤其是粮食主产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动形成全国性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逐步建成覆盖粮食主产区及主要农业大县的农业信贷担保网络,强化银担合作机制,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今年,要把资金投入重点和工作重点放在支持建立省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方面,特别是粮食主产省和农业大省在建立省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方面要实现突破,初步建立省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框架。与此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全国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和省以下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有效途径。
二是也可以采取贷款贴息、现金直补、重大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等方式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贷款利息也可以给予适当补助(不超过贷款利息的50%)。也可以采取现金直补的方式,但要与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或技术推广服务面积挂钩,单户补贴要设置合理的补贴规模上限,防止“垒大户”。也可以采取“先服务后补助”、提供物化补助等方式,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供重大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
仍以河南省滑县为例,如果把调剂的20%农资综合补贴切回县里,由该县选择银行合作,提供信用担保,能撬动5—6倍贷款,支持种粮大户。据测算,按滑县2014年农资综合直补1.5亿元算,20%就是3000多万元。如将这笔资金返到县里,可撬动1.8亿元的放贷规模,按每家贷款30万—100万元,可支持100多个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
主持人:稍后继续播出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新政解读,欢迎您接着收听。
主持人:欢迎回来,听众朋友,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朱俊峰教授。下面继续请朱老师对大家都很关心的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新政进行介绍。来听李庆的采访:
李庆: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事关广大农民群众利益和农业农村发展大局,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局。应如何保障这项政策的顺利完成呢?
专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重要意义,在工作中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抓紧落实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加强农业“三项补贴”资金分配使用监管、密切跟踪工作进展动态和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工作。
李庆:您刚才提到要加强对农业“三项补贴”资金的分配使用监管,那如何加强对农业“三项补贴”资金的分配使用监管?
专家:明确部门管理职责,逐步建立管理责任体系。中央财政农业“三项补贴”资金按照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等因素测算切块到各省,由各省确定补贴方式和补贴标准。省级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负责项目的组织管理、任务落实、资金拨付和监督考核等管理工作,督促市县级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要做好相关基础数据采集审核、补贴资金发放等工作。对骗取、套取、贪污、挤占、挪用农业“三项补贴”资金的,或违规发放农业“三项补贴”资金的行为,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李庆:好的,非常感谢朱教授做客我们的节目,就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新政的有关内容,给我们大家所做的一个详细的介绍。好的,再次感谢朱教授,谢谢!
专家:谢谢大家!
主持人:好的,感谢李庆和专家的精彩讲解。
片尾:好,听众朋友们,又到了节目结束的时候了,感谢今天专家的精彩介绍,也感谢听众朋友您的收听。如果您对节目有什么意见或建议,需要了解节目相关资料、收听更多的节目,与我们在线交流互动,可以登录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央广网,可以关注《致富早班车》新浪微博,关注“中央农广校—致富早班车”微信公众账号。同时欢迎您关注“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微信公众账号,了解更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服务内容。我们的通讯地址是: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农业部北区24号楼,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广播教育中心,邮政编码:100125,热线电话是:010-59196068转8008。欢迎您继续收听中国之声其他的精彩节目。